摘要:奇妙村(重庆)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纯亮,毕业于香港大学,睿恩幼教集团创始人、2024年度全国乡村文旅带头人、綦江区第三届人大代表、重庆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綦江区新专联秘书长。
奇妙村(重庆)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纯亮,毕业于香港大学,睿恩幼教集团创始人、2024年度全国乡村文旅带头人、綦江区第三届人大代表、重庆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綦江区新专联秘书长。
在綦江古南街道花坝村,一场历时三年的乡村振兴实验正在颠覆传统城乡关系。曾因人口流失陷入“空心化”困境的西部村落,在80后创业者彭纯亮的跨界操盘下,以“奇妙村”为载体重构了乡村价值体系——年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解法。
“疗愈经济”的乡村解法
(彭纯亮接受商界记者采访)
在商界采访室,笔者见到了奇妙村(重庆)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纯亮。他戴着一副细边金边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透着教育从业者特有的温和与敏锐,常年在乡村奔走的日晒让他的肤色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却丝毫未冲淡骨子里的知识分子气质。
(奇妙村里的“流量担当”——观光小火车小火车)
他的创业轨迹折射着乡村振兴的新趋势。这位学前教育出身的区人大代表,在2022年人大代表履职调研中发现结构性机遇:都市中产家庭对自然教育的需求缺口达70%,而近郊乡村的生态资源闲置率却超过60%。花坝村特有的地理禀赋:距綦江城区5公里,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池塘波光粼粼、梯田如镜,四季花果不断,俨然是一个“城市微度假”的理想实验场地。
双减背景下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及“大自然在教育中的作用”,并纳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设计。自然教育早已成为政策倡导的方向,但不少家长在实际操作中仍然缺乏专业支持,导致需求未被充分满足。
一方面是都市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乡村资源的大量闲置。彭纯亮想要调和这种供需错位形成巨大的矛盾,他与花坝村签订了为期十五年的流转土地和租赁房屋合同,投入千万资金启动了“奇妙村”建设项目,试图以“疏堵结合”模式激活乡村。
奇妙村立足于“疗愈经济”核心定位,通过多维度场景构建与沉浸式体验设计,打造都市人群心灵栖息地与少年儿童的自然教育基地。目前项目主要依托三大功能板块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生态减压场”通过创新开发80后童年的经典游戏,打造集竞技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乡村奥运会”。在奇妙村的乡村游乐园里,那些曾被城市化进程切割掉的代际情感与城乡记忆,正通过一场场充满泥土气息的游戏重新缝合。
“寓教于乐”的自然教育矩阵,构建起“农田即课堂”研学模式,配套农耕文化体验区、生态步道等设施,开发出十多套季节限定研学课程,实现教育价值与娱乐体验的有机融合。
备受关注的非遗活化工程,首创“非遗文化剧本杀”,将蜡染技艺、农民版画、等文化元素融入剧情设计,形成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传承新模式。还有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脉络,打造的“时令剧场”主题IP,策划春耕大典、秋收音乐节等系列文化活动。
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也成功推动了当地的农旅协同发展。依托花坝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园、“大红妃”樱桃园、奶油草莓基地等特色农业资源,构建起“种植+观光+采摘”产业链,年创收超500万元。下一步,彭纯亮想要重点发力文创价值转化,开发更多文创产品,通过场景化销售渠道,形成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向循环。
彭纯亮坦言,奇妙村运营初期更强调“教育价值”,导致奇妙村客群趋于小众,在收到较多客户反馈后,他迅速将思路调整为“80%娱乐+20%教育”,从环境疗愈、文化浸润与产业驱动的三个层面进行赋能,主打疗愈、解压与快乐成长。2025年一季度,花坝村的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1.2万人次。
彭纯亮不止一次谈到奇妙村并不是资本对乡村的单向改造,如果剥去“疗愈经济”的商业外衣,你会发现内核是城乡群体对彼此生命状态的温柔凝视。城市重新读懂乡村的晨昏四季,乡村接纳城市的文明馈赠;久居高楼的人在梯田里找回“粒粒皆辛苦”的敬畏,留守老人在研学课堂上成为文化传承人时重获的生命尊严。“我们希望城乡之间的流动不仅仅是资本,而是人与人,情感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修旧如旧”与流量密码
在项目改造初期,彭纯亮便与团队确立“微改造·精提升”的建设理念,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一期工程投入700万元资金修缮50余栋老旧农房,在修旧如旧的施工原则下,完整保留了夯土墙肌理与青石瓦屋面等传统建筑符号,构筑起承载乡愁记忆的空间载体。
(奇妙村内开展幼儿园户外研学活动)
同步规划的无动力游乐区,植入樱花树旋转座椅、滑世界组合设施、蹦床公园、裸眼3D轨道影院等20余项亲子互动装置,与悬崖露营基地、萌宠互动乐园、特色农家菜形成功能互补,构建起“吃住游购娱”五位一体的消费生态圈。
为强化用户留存,奇妙村还创新推出“村民卡”会员体系,通过绑定土地认养、农产品折扣、住宿权益等专属福利,实现了高达60%~80%的复购转化率。彭纯亮将互联网流量思维深度融入乡村运营,首创“创业带流量”的招商模式,要求入驻创业者自带项目资源并承担线上运营任务,依托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持续输出乡村生活场景内容,招募到50余名青年人才返乡投身创业热潮,构建起“内容创作-流量转化-产业落地”的良性闭环。
(幼儿园毕业典礼在奇妙村内热烈开启,孩子们走过传承草坪)
綦江区政府同样给予了多重资源反哺,早在2023年,奇妙村就入选了重庆市第一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名单,获得农业补贴和品牌背书。为了让奇妙村做到四季都有花可赏,古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绣球花种植技术支持,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专家团队助力农事体验设计,形成从技术赋能到流量变现的闭环。
作为綦江区人大代表,彭纯亮更是将自己的工作室直接建在了花坝村。这一创新模式被纳入“人大代表工作室”改革试点,成为人大代表履职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典型案例。他通过工作室收集游客需求,推动村里新增6家农家乐、150个停车位和5座公厕,并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矛盾,让“代表身份”成为项目落地的加速器。
将人大代表工作室嵌入产业链,本质上也是在制度层面搭建城乡诉求对话的桥梁 ——游客的建议为花坝村带来焕新的力量,村民的困惑可通过代表渠道直达政策端,这种双向奔赴的治理创新,让乡村不再是被规划的客体,而是情感共振的主体。
长期主义的乡村命题
尽管年客流已达20万,彭纯亮仍将“奇妙村”定义为“生存期项目”,并委婉拒绝了多个乡镇的“加盟”邀请。他计划再用两年时间打磨产品,强化自有动画IP“奇奇”“妙妙”,并推出全国通用的“奇妙村年卡”,为跨区域复制铺路。他的复制标准也很清晰:项目所在地距最近的城区中心20分钟左右车程、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强、竞品环境也较为宽松。
但未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当前乡村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已演变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瓶颈。花坝村内劳动力平均年龄超65岁,人口倒金字塔结构特征显著,由此引发的二次空心化隐忧正逐步显现。“这些老龄劳动者即将退出生产领域。”彭纯亮不无忧虑地指出,“城郊乡村因区位优势尚能维持人口聚集,但偏远村落的人口流失危机就更迫在眉睫了……”事实上,四川、重庆、贵州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空心化程度较高,劳动力外流导致部分传统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为解决传统乡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花坝村成功探索出“村集体+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这一机制建立起新型产权结构,由村集体持股平台统筹管理、专业运营公司注入资本、村民以土地及闲置资源作价入股,形成产权清晰、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
在收益机制上,通过建立客流收益分成机制保障基础收益,并推行消费返佣模式形成增量激励,最后再通过开发农创产品增值服务延伸价值链。实施成效显示,几年内,该模式已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948万元,农户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彭纯亮坚持“做时间的朋友”:“乡村振兴不是快生意,就像一朵花明知会凋零,仍要向阳而生。”奇妙村的实验,为乡村振兴的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不依赖资本堆砌,避免过度商业化,而以文化赋能和轻资产运营构建可持续模型。
当都市父母与孩子在田埂上追逐滚铁环的童年记忆,当人大代表工作室扎根产业链,当“村集体+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成为资源整合节点,这场实验的价值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政企协同、文化活化与社区重建的微观样本。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回归。或许,让乡村重新生长出吸引人、留住人的力量,才是这场实验带给我们最深刻的疗愈。
来源: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