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国内套现20亿后,她露出了身后的美国国旗,一家七口全部跑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4:30 1

摘要:鸿博股份,这家曾以“互联网彩票第一股”闻名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历了一场家族股权的“大迁徙”,尤氏家族作为公司创始人及长期实控人,通过十余年的减持与股权转让,最终套现离场。

鸿博股份,这家曾以“互联网彩票第一股”闻名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历了一场家族股权的“大迁徙”,尤氏家族作为公司创始人及长期实控人,通过十余年的减持与股权转让,最终套现离场。

而当一家七口在国内套现20亿后,转身将美国星条旗作为新背景,这场从“爱国情怀”到“资本逃离”的蜕变,不仅撕开了家族企业的伦理裂痕,更折射出当代商业社会中的价值迷失。

尤氏家族的商业版图,始于一位退伍老兵的壮志,父亲曾浴血奋战,退役后以实业报国的信念创办鸿博股份,从外贸起家,借改革开放东风,将一家小作坊打造成彩票印刷行业的龙头企业。

老爷子常以“为国家贡献力量”训诫子女,大女儿尤玉仙更是以“振兴中华”的誓言接过企业权杖。

然而这份看似炽热的家国情怀,却在资本逻辑的侵蚀下逐渐异化,当企业转型失败、债务危机浮现时,尤氏兄弟姐妹早已悄然布局,将家族责任与道德承诺化为一场精心设计的“套现游戏”。

1995年,尤玉仙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企业,并于1999年将业务迁至福建,创立福建鸿博印刷有限公司,此后登陆资本市场,以彩票印刷为核心业务成为行业龙头。

上市之初,尤氏家族成员(包括尤玉仙、尤丽娟、尤友岳等七人)持股比例高达70%,形成典型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凭借对行业的深耕,鸿博股份在彩票印刷领域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尤氏家族亦借此积累了庞大的股权财富。

上市初期,鸿博股份凭借彩票印刷等安全印务业务实现业绩爆发,首年营收1.55亿,利润4000万元,家族企业的高效决策与资源集中优势,推动公司迅速扩张。

这一阶段,鸿博股份不仅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斩获“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TOP10最佳中小企业奖”,成为资本市场的标杆。

家族成员深度参与公司治理,董事会决策与家族会议高度重合,形成独特的“家族掌控力”。

然而传统印刷行业的红利期并未持续,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与数字化转型冲击,鸿博股份的主业增长陷入瓶颈。

自2012年起,尤氏家族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减持套现之路,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方式,家族成员频繁减持股份,累计套现金额超20亿元。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与行业天花板,尤氏家族开启多元化转型,2017年收购手游公司,2018年进军通信领域,试图切入4G/5G市场。

但转型步伐滞后于行业迭代,华为等巨头已主导5G赛道,鸿博股份的跨界尝试陷入亏损泥潭。

此时家族企业的“一言堂”决策弊端显露——缺乏外部制衡机制,重大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足,导致转型战略屡屡受挫。

鸿博股份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寒,从传统印刷到手游、AI的转型屡次折戟,财报数据从亿元利润跌至惨淡微利,家族成员却在此期间加速减持股权。

鸿博股份于2008年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之初便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尤氏家族七口人以70%的持股比例绝对控股,公司决策等同于“家庭会议”,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与盈利压力显现,尤氏家族开启“撤退计划”。

其中2014年两个月内六次减持套现4.77亿元,2015年尤丽娟趁股价高点一次性套现2.26亿元,成为标志性事件,至2019年,尤氏家族持股比例已降至33.08%。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与2020年,尤氏家族分两次将合计22.29%的股份以11.13亿元(第一次7.13亿元,第二次4亿元)转让予毛伟控制的寓泰控股与辉熠贸易,并让渡表决权。

这一交易使毛伟成为公司实控人,尤氏家族最终仅保留象征性股权,彻底退出决策层,据不完全统计,尤氏家族通过减持与股权转让累计套现金额超31亿元,彻底抽身离场。

与此同时,毛伟因个人债务问题,所持股权被司法扣划,导致鸿博股份股权进一步分散,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仅5.8%,单一股东持股均不足2%,形成无实控人的“群体决策”格局。

在大姐尤玉仙与二姐尤丽娟带头,七人合计套现20亿,将烂摊子甩给17万股民,更令人震惊的是,尤丽娟携7亿巨款现身美国政坛,在星条旗前笑意盈盈。

这一画面不仅刺痛了公众对“财富与忠诚”的想象,更引发对其“资本外逃”与“政治投机”的双重质疑,在国内收割红利,转身投向异国怀抱,这是否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身份切换”?

尤氏家族的逃离,撕开了家族企业治理的深层病灶,当企业成为“家族私产”,责任与利益的边界便极易模糊,顺境时高呼爱国,逆境时抽身遁形。

而监管的滞后更助长了资本逃逸,大股东套现的预警机制缺失、跨境资金流动的审查漏洞,使得20亿资金得以悄然外流。

股民沦为“韭菜”,员工面临失业,地方经济承受冲击,而尤氏家族却在异国享受奢华生活,这场“跑路”不仅是个体道德的沦丧,更是制度失守的缩影。

尤氏事件将“企业家精神”的讨论推向深渊,若商业成功只为个人财富积累,危机时刻只顾“明哲保身”,那么“实业报国”不过是收割信任的幌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资本逃离正在瓦解社会信任,当民众目睹财富阶层的抛弃,对本土经济的信心如何维系,制度约束与道德自律的双重重建,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课题。

结语

鸿博股份的崛起与陨落,揭示了家族企业的双重面相,初期凭借凝聚力与决策效率实现爆发,后期因缺乏制衡机制与市场敏锐度陷入困境。

这场始于家族、终于资本的“财富迁徙”,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多重警示,家族企业的转型突围需突破治理瓶颈,资本接盘者的能力与动机关乎企业命运,而中小股东则在股权游戏中被动承受风险。

尤氏家族的套现策略更引发监管层面的争议,穿透式监管如何防范“清仓式减持”?控股股东离场后,企业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如何保障?这些问题成为资本市场的深刻警示。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一家7口套现20亿,把鸿博股份卖给了17万股民》——新浪财经

《「财闻联播」外交部:对洛马公司和高管采取反制措施!一家7口套现20亿元?鸿博股份回应》——券商中国

来源:铃木白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