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兰溪游”何以进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0:57 2

摘要:近年来,兰溪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今年“五一”,全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64.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46%,游埠古镇更是创下了单日游客量突破7.07万人次的记录。

这两天,随着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浙江篇》的播出,主持人撒贝宁和演员凯丽又带着兰溪美食和游埠古镇火了一把。

近年来,兰溪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今年“五一”,全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64.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46%,游埠古镇更是创下了单日游客量突破7.07万人次的记录。

今天,借着刚刚过去的中国旅游日,我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聊一聊兰溪旅游的进阶之路。

一、推出更多“限定款”,解决“千游一面”问题

有人说,现在人们出游,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更多的是“情绪消费”。

跟不少地方村庄建设存在“千村一面”问题一样,许多地方的旅游同样存在“千游一面”的问题。比如,层出不穷的“玻璃栈道”,方兴未艾的“花花世界”,大同小异的“游山玩水”,等等。

都说当今的文旅市场很卷,但事实上卷的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无论是贵州“村超”踢出的不一样的“足球赛道”,还是淄博烧烤烤出的不一样的“烟火味”,抑或是临沂红嫂家乡“跟着团长打县城”打出的不一样“剧本杀”,都给人一种“限定版”的旅游体验和情绪价值。

兰溪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只要肯下苦功,就一定能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限定款”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游客在潜意识里觉得“非去兰溪游一趟不可”。比如,将诸葛亮《诫子书》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光影剧、互动剧本杀等体验项目,打造“诸葛智慧学堂”等沉浸式研学空间;将游埠的“肉沉子”延伸至手作工坊,让游客参与制作,了解其背后的婚俗文化;引入“沉浸式戏剧+餐饮”模式,结合《闲情偶寄》中的生活美学设计主题宴席,强化“有戏有味”的文旅IP,让游客甘愿为不可多得的体验买单。

二、串联更长“消费链”,破解“旺丁不旺财”之道

兰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除了要从“到此一游”向“深度体验”的转型,还要实现“单点突围”到“全域全业态发展”的进阶。说白了,就要做好“文旅+”的文章,推动文旅消费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进一步释放文旅产业的加法和乘法效应。

当前,兰溪旅游收入更多的还是仍依赖门票和餐饮,还没有很好地构建构建“一业兴、百业旺”的全域消费生态格局,也没能走出“旺丁不旺财”的困境。因此,串联更长的“消费链”,进一步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活力,仍有不少文章可做。比如,将古法酱油酿造、孔明锁制作等非遗技艺开发为“文化盲盒”等文创产品,形成消费闭环;在兰湖景区增设星空露营、湖畔音乐会,或在古村落地打造“宋韵市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引入“体感农场”“勇敢者转盘”等新潮项目,与传统文化形成反差吸引力,等等。

当下,文化和旅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与体验追求。以农旅融合为载体,以产业调整为抓手,深耕文旅消费赛道,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延长产业链条,是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打造更强“兰魅力”,走出“藏在深闺人未识”尴尬

文旅品牌是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地方的旅游要想火出圈,更加依赖响亮的文旅IP。比如,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重庆荣昌卤鹅等的爆火,都是现象级传播的经典IP案例。

在兰溪,游埠古镇的“早茶街”通过不同载体的现象传播,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助力,已成为了旅游的一大IP。但客观来讲,当前的兰溪还未形成较为统一、有较大影响力的文旅IP。为此,有人认为,兰溪要舍弃“多元文化并列”策略,突出“李渔生活美学”和“诸葛智慧文化”两大核心IP,打造“中国慢生活旅居之城”的鲜明标签。也有人建议,发起“兰溪日子”短视频挑战赛,鼓励游客分享“最治愈的古镇瞬间”,通过UGC内容形成口碑裂变。

当然,打造更强“兰魅力”,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尤其是还要打通交通保障、信息服务、住宿消费等方面存在的“堵点卡点”,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兰溪旅游的进阶,在于能否让游客在“兰溪日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戏有味”的生命共鸣。唯有将文化深度解码为体验,用科技重构消费场景,以生态协同放大价值,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转变,兰溪旅游才能迎来“长红”。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

+

来源:兰溪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