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奔腾麦浪间!一位河南麦客的追“丰”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4:58 2

摘要:河南麦客黄海峰跳上他的“铁伙计”——一台标着“豫C”牌照的收割机,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这位来自河南洛阳的80后新农人,收割完这片坡地的小麦,将结束他在三台县的第三次追“丰”行。

5月19日,当布谷鸟的鸣唱划破三台县中太镇猫儿沟村万天宫山梁的静谧,翻腾的金色麦浪在晨风中簌簌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麦穗特有的甜香。

河南麦客黄海峰跳上他的“铁伙计”——一台标着“豫C”牌照的收割机,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这位来自河南洛阳的80后新农人,收割完这片坡地的小麦,将结束他在三台县的第三次追“丰”行。

“哪里油菜、小麦熟了,我就开着收割机追到哪里。从5月4号到中太镇,收完油菜又收小麦,转眼半个月了。”聊起自己的追“丰”轨迹,今年42岁的黄海峰黝黑的脸上绽出笑容。自从他8年前当上机耕农机手,从每年5月夏收开始,他的足迹遍布云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地。

“突突突”的机声打破了山野的宁静。黄海峰的收割机像一匹识途的老马,熟练地在坡地上来回穿梭。阳光下,金色的麦穗被整齐地“吞”进割台,粉碎的麦秆从机尾均匀“吐”出,在田间铺开一条条金色的“地毯”。

十几分钟后,显示屏提示机仓已满,黄海峰将收割机缓缓开下新垦的缓坡,停靠在一辆三轮车前,饱满的麦粒从卸粮管喷涌而出,种植大户张云赶紧用袋子接住麦粒。

“机器收麦就是快,以往每人每天150元包顿饭都请不到人,现在这片100多亩的坡地两天就收割完了。”张云一边扎紧装满麦粒的袋子,一边给记者算账,机收小麦每亩可节约成本500元左右,比人工收割提高效率80%以上,这片坡地原本是撂荒地,自从三年前使用上机耕、机种后,每年播种小麦和玉米,每亩能增收400-600元。

“自从黄师傅来了我们村,我都省了好多力。”猫儿沟村年过七旬的王大爷蹲在地头,眯着眼看“铁麦客”作业。“三年前他第一次来,收割机在坡地上直打晃,现在可真是‘老把式’了!”老人掬起一捧刚收的麦粒,金灿灿的麦子在指缝间流淌,“粒粒饱满,比人工收的还干净。”

“大爷,你是咱的老客户啰,咱明年还来,猫儿沟村可是咱的‘根据地’哦。”黄海峰摘下口罩,满面笑容地接过王大爷的话茬。他转身告诉记者:“等这两天猫儿沟村小麦收割完,我就要赶回河南抢收。明年农忙时节,只要村上这边有需要,我都会第一时间赶过来。”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麦地,驾驶室里,温度计指向38℃,但黄海峰顾不上擦汗,将收割机开往另一片成熟的麦地。机器划过麦浪,留下整齐的麦茬,就像给大地理了个“板寸”。

“哗——”又是一车麦子装满。猫儿沟村会计曾海彦小跑着过来,手里拿着刚测完的产量数据:“黄师傅,亩产552公斤,比人工收割的地块多了70多公斤。”

黄海峰的工装T恤后背结了一层白花花的汗碱,草帽下的头发还冒着热气,他咧嘴笑答:“咱这收割机损失率不到3%,秸秆还田还能肥地,来年产量还能更高!”

“黄师傅跟我们村合作有两三年了,今年5月上旬他就过来了。因为他收割技术好,收费也很合理,老百姓都认可。通过这些外地机手助力,有效保证了我们村小麦抢收进度。”曾海彦告诉记者,机械化收割小麦,不仅一次完成收割、脱粒,还直接完成秸秆还田,提高了收割效率,大大降低了劳力成本,今年平均亩产能达到550公斤以上。

记者手记

麦收季节,像黄海峰一样的“麦客”还有很多,他们走南闯北,不辞辛劳。记者在三台县新生、建设、金石、新鲁等乡镇看到,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收割、播种的农机。

统计显示:今年,三台县整合县内外小麦油菜收割机共1800余台(套),对全县39.5万亩小麦、68.4万亩油菜进行收割作业,小麦机收率达到92%以上、油菜机收率达到70%以上,预计5月底夏粮收割工作全面完成。

机械化不仅改变了农耕方式,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地农户的认可和支持,是麦客们深耕农业的动力。正如三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说:“这些驰骋在丰收一线的‘铁麦客’,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风景。”

(张辉杨芳涪江观察记者李春梅王何力/文王勇/图/视频)

编辑:秦琴校对:张春梅审核:廖耘

来源:直播绵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