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主要病虫害防治技巧,科学防控减少药残才为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5:04 2

摘要:最近有很多网友私信我,让我讲一下甘蔗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份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广大朋友批评指正,同时也欢迎大家加好友、点关注,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最近有很多网友私信我,让我讲一下甘蔗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份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广大朋友批评指正,同时也欢迎大家加好友、点关注,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以下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技巧

1. 甘蔗凤梨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种苗切口变褐腐烂,散发凤梨香味,幼苗枯萎。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粤糖系列、台糖系列);播种前用52℃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25%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灌根。

2. 甘蔗赤腐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叶片中脉出现红色条纹,茎节部变红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层。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原。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8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25%嘧菌酯1500倍液,间隔7~10天连喷2次。

3. 甘蔗黑穗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植株顶端长出黑色鞭状菌瘿,严重时全株畸形矮化。

农业防治:严格检疫,杜绝带病种茎;轮作(与水稻、豆类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

化学防治:播种前用咯菌腈以及苯咯噻等包衣;苗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等药剂1000倍液。

4. 甘蔗花叶病(病毒性病害)

症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条纹,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及时防治传毒媒介(如蚜虫、蓟马)。

生物防治:田间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控制蚜虫数量,喷施病毒类产品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技巧

1. 甘蔗螟虫(钻心虫,如二点螟、条螟)

危害: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苗、白穗,茎秆易折断。

农业防治:甘蔗收获后及时清除残茎落叶,减少越冬虫源;合理布局早、中、晚熟品种,避免混栽。

生物防治: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2万头,或喷施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化学防治:卵孵化高峰期(枯心苗初见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或5%阿维菌素以及甲维盐茚虫威、虱螨脲氯虫苯等灌心或喷雾。

2. 甘蔗棉蚜虫

危害:聚集于叶片背部吸食汁液,分泌蜜露引发煤烟病,导致叶片枯黄。

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性;田间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用70%吡虫啉、5%噻嗪酮、2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80%烯啶吡蚜酮等喷雾,重点喷施叶背。

3. 甘蔗蓟马

危害:成虫和若虫锉吸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卷曲,影响光合作用。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藏匿场所;干旱期合理灌溉,提高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或22%螺虫·噻嗪酮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连喷2次。

4. 甘蔗蛴螬(地下害虫)

危害:幼虫啃食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植株枯萎、倒伏。

农业防治:播种前深耕晒土,利用阳光和天敌杀灭虫卵;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生粪招引成虫。

化学防治:整地时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联苯噻虫胺、2%高效氯虫苯甲酰胺等3~4公斤拌细土撒施;生长期发现危害,可以用40%辛硫磷等药剂灌根。

三、综合防治注意事项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轮作、抗病品种、田间清洁)和生物防治(天敌、微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化学防治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剂量和安全间隔期使用,避免残留超标(如氯虫苯甲酰胺安全间隔期为21天),严格遵守各类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2. 精准用药,轮换品种

针对不同病虫害发生时期用药,如螟虫防治抓住卵孵化期,病害防治在发病初期。

同一类农药(如菊酯类)每年使用不超过2次,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吡虫啉与噻虫嗪轮换),延缓抗药性。

3. 安全防护与环境友好

施药时穿戴防护服、口罩,避免正午高温时段作业,防止农药中毒。

药液避免流入河流、池塘,剩余药液和包装瓶需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 加强田间监测

定期巡查田间,记录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密度,达到防治阈值(如螟虫枯心苗率>5%、蚜虫百株虫量>500头)时及时防治。

5. 结合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有机肥),增强植株抗性;及时剥除老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四、不同生育期防治重点

苗期:重点防治蓟马、蛴螬,兼防凤梨病,可结合整地施药和叶面喷雾。

分蘖期至伸长期:主攻螟虫、蚜虫,病害以赤腐病、黑穗病为主,注意心叶和叶背喷药。

成熟期:减少化学药剂使用,侧重农业措施控制残留害虫,收获后及时清园。

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准防治,可有效降低甘蔗病虫害损失,保障产量和品质。建议结合当地农技部门指导,制定适合的防治方案。

来源:科学种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