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如何将“土特产”变成百亿产业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5:12 1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植根于农业、壮大于工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是切实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有力途径。食品加工产业作为我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当前,正处于转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植根于农业、壮大于工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是切实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有力途径。食品加工产业作为我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当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应全力做好农产品深加工的“下半场”,将“土特产”变成百亿产业链。

要围绕“土特产”,塑造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新优势。做好“土”的文章,立足我市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用好冬枣、鸭梨、肉牛、芝麻等特色资源优势,聚焦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和产业优势,实现从本土资源到区域特色产业的“蜕变”。聚焦特色资源禀赋和首位产业,打造特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聚力创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做足“特”的文章,立足我市在全省、全国的定位,精准对接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坚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品牌建设路径。例如,粮油金三角—麦香面粉—中裕,实现三级品牌协同发展。宣传叫响各县市区域大单品品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和个性IP,形成特色优势产业连片聚集效应带动发展。做强“产”的文章,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一县一品”,大力发展各县市区特色农副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中裕食品、香驰控股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广中裕食品“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等好做法,促进精深加工和特色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打造专用原料、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分层级布局加工业,用好直播销售等方式,加快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服务业等多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聚焦价值链,强化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新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西王玉米、香驰大豆、中裕小麦三大国家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深化食品技术研究,面向国内外食品加工科技前沿,建立课题筛选及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实现产业化发展。广泛征集食品企业技术需求,组织创新中心定向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滨州)联盟纽带、桥梁作用,分类建立学者专家智囊库,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加强与国家粮科院、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国内食品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开展全链条、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研企对接等活动。推动产品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食品企业研发机构、食品产业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加快提升食品领域创新能力。支持我市职业院校新增粮食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和课程,为全市粮食食品产业科研攻关储备后备力量。同时,鼓励食品企业与科创平台、科研机构开展重点领域研究,加强粮食食品营养和膳食健康基础研究,加大适度加工技术应用,推动食品精深加工向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高端化发展。健全完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开展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食品生产企业研发特色食品、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宠物食品,大幅增加中高端产品比重。针对食品安全的挑战,健全完善粮食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市级质检站功能提升和县级质检站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引进更新食品检验监测装备,提升检验监测技术水平。深化粮食食品产业标准化综合改革,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着力培育粮食食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做好重要标准的宣传培训,支持全市粮食食品加工企业、研发平台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用标准提升带动产品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构筑生态圈,夯实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新基石。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坚持政府牵头、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食品龙头企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外部资源,采取订单化形式,在市内外建设符合粮食食品需求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同时,注重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集中、成方、连片开发,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对产品基地的质量检验和监管,逐步提高加工原料规格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种类专业性和产品规范化水平,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打造多元消费新场景,以消费需求变化为核心,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大力扶持“网上粮店”“网上主食厨房”等新兴零售业态。同时,紧跟群众消费热点和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延伸小麦、玉米、大豆、林果、水产等特色产业链条,加大休闲食品、方便食品、新兴食品、功能营养食品等多元供给,加大幼儿系列、月子系列、老人系列、低糖系列等功能性、定制化、个性化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提高流通组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注重对冷链物流的资金投入,建设市级冷链物流园区,提升冷链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优化物流重组管理,积极搭建与中间商、零售商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高效组织化平台系统,促进农户通过合作社与市场深度对接,探索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