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后发热、咽痛?专家提示早发现、早用药,了解不吃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5:20 2

摘要:可往往一烧就是三四天,嗓子肿得像吞了个鸡蛋,吃饭喝水都成问题。最后实在扛不住来医院,一查,C反应蛋白飙升,咽部充血严重,CT上甚至能看到肺部轻度感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年春夏交替这段时间,门诊里总是格外热闹。发烧、咽痛、咳嗽的病人一拨接一拨,尤其是最近,很多人一进门就说:“医生,我是不是又阳了?”

有些人咽得说不出话,有些人烧得满脸通红。最让人头疼的是,不少人已经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感染新冠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复阳”的病人里,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不把发热当回事,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往往一烧就是三四天,嗓子肿得像吞了个鸡蛋,吃饭喝水都成问题。最后实在扛不住来医院,一查,C反应蛋白飙升,咽部充血严重,CT上甚至能看到肺部轻度感染

这不是个例。根据很多医院门诊数据显示,近期新冠变异毒株的传播力更强了,症状也有点“变脸”。不像初代新冠那样主打“嗅觉味觉丧失”,现在更多是发热、咽痛、咳嗽,特别是咽痛,有的病人说“像刀割一样”,喝口水都能疼出眼泪来

更棘手的是,好些人以为自己是普通感冒,结果拖了几天,症状非但没缓解,反而加重了。医生这时候再给药,效果当然打折。“早发现、早用药”不是口号,是经验教训堆出来的血淋淋的道理

有人问,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新冠?现在抗原也不准了,阳不阳的说不清楚。确实如此,尤其是感染初期,抗原检测的灵敏度并不高。

如果你持续高烧超过两天,咽喉剧烈疼痛、伴随头痛、全身酸痛,尤其是家里有人发病,那基本可以判断八九不离十

这里必须强调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很多人以为退烧了就是好了,但病毒还在体内“搞破坏”。你觉得好一点了,其实身体还在硬撑着。

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休息和用药,很容易出现“二次反弹”。有的患者就是因为退烧后一口气跑去上班,结果第二天烧得更猛,咽喉肿得说不了话。

发热≠结束,关键在于退烧后的3-5天内是否继续恢复良好。这个窗口期,是病毒和免疫系统在暗地里较劲的阶段,千万别大意。

再来说说用药这回事。现在市面上感冒药一大堆,什么连花清瘟、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感冒灵……

名字听着眼花缭乱,真要选起来一头雾水。其实原则很简单:退烧用退烧药,止咳用止咳药,咽痛严重可以加点消炎药,切忌“胡乱叠加”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能同时吃,两者都是解热镇痛药,重复使用容易伤肝肾。有个30多岁的患者,前一天吃了三种感冒药,第二天查肝功能直接超标,这是典型的“药物过量中毒”。

消炎药这块也得说清楚,很多人一痛就想吃头孢、阿奇霉素,但这类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没用。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迹象,比如白细胞升高、咽部化脓、持续高烧超过3天,建议不要随便用抗生素。

有些中成药确实有帮助,但关键在于“对症”。连花清瘟、金花清感这些药物中含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成分,它们对轻中度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不是万能药,更不是“新冠克星”。

关于中药,有人说“我喝姜汤出汗就好了”,也有人说“喝藿香正气水能防感染”。这些说法有一定民间基础,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姜汤可以帮助发汗,适合风寒感冒初期,但不适合高烧不退的病毒感染;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湿热型中暑、胃肠不适,对呼吸道病毒感染作用有限。

还有一件事特别重要,就是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前段时间有个病人,听信网络上“喝白醋水能杀病毒”,结果喝得胃出血;还有人用“盐水漱口”漱到咽喉炎加重。这些做法非但没用,反而延误病情。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建议就两个字:及时。早发现不等于慌张,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早用药不是乱吃药,而是在医生建议下,第一时间对症处理,避免发展成重症。

我有个老同事,儿子是医生,孙子上小学。有次小孩发烧,他儿子没太当回事,说“年轻人免疫力强,扛一扛没问题”。

结果两天后孩子高烧不退,咽喉严重肿胀,诊断是重度咽炎,差点发展为喉梗阻。后来他自己都说:“还是老爸你经验多,早上点儿药就好了。”

这事儿说明一个问题:经验不是“保守”,而是“省事、省钱、省命”。新冠现在虽然毒性减弱,但传播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反复感染后,身体免疫系统已不如第一次那么强悍。每一次感染都可能带来新变化,不能掉以轻心。

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感染后的风险更高。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些慢性病患者,一旦发烧,很容易引发并发症。最近医院里不少老人因为感染后诱发心梗、脑梗送进ICU,事后家属懊悔不已。

所以说,新冠不是“过去式”,而是“未完待续”。它不会像流感那样每年规律性地来一波,而是“见缝插针”,你抵抗力一弱它就钻空子。不管是第一次感染,还是第二次、第三次,都别掉以轻心。

最后再唠一句,别等发烧了才慌张,日常生活中增强免疫力依然是根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不是口号,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防护。每天多走几步、多喝水、少熬夜,虽然听着老生常谈,但真的是“防病第一课”。

新冠感染的套路变了,但应对的底层逻辑没变:早识别、早处理、不拖延。你越是快一步,病毒就慢一步;你越冷静应对,身体恢复得越快。

别迷信一招制敌的“灵丹妙药”,也别一味硬扛。你身体的每一个求救信号,都值得认真对待。

及时发现、合理用药、科学应对——了解得多一点,真的不吃亏。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兰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经验与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8):481-48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Z].2024.

[3]吴凡,刘清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3):1-5.

来源: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