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四川南充一张特殊的毕业照刷屏网络:全班同学簇拥着病床上戴氧气罩的少年,在医院广场完成合影。次日,少年离世的消息让无数人痛心——这张定格青春的照片,成了生命教育最沉重的注脚,那些写满祝福的信件、签满名字的篮球,是比毕业证书更珍贵的成长礼。
5月17日,四川南充一张特殊的毕业照刷屏网络:全班同学簇拥着病床上戴氧气罩的少年,在医院广场完成合影。次日,少年离世的消息让无数人痛心——这张定格青春的照片,成了生命教育最沉重的注脚,那些写满祝福的信件、签满名字的篮球,是比毕业证书更珍贵的成长礼。
16岁少年任宇去年确诊肿瘤休学,本应在校园奔跑的年纪,却要与病魔抗争。在班主任提议下,60多名同学徒步1公里到医院拍毕业照,队伍最前方的6名男生,正小心翼翼地推着一张金属病床,病床上的任宇戴着氧气面罩,却执意穿上洗得发白的蓝白校服,左手紧攥着班长送的卡通钥匙扣——那是他住院三个月来,第一次离校园如此之近。
次日凌晨四点,任宇在父亲的怀中停止了呼吸。手机相册里,最后一张照片是前一天同学们簇拥着他的合影:少年右手比出“V”字,氧气面罩下的嘴角微微上扬,身后60多张年轻的面孔写满郑重与温柔。父亲任先生在朋友圈写道:“你们没让他觉得自己是被抛下的人。”
这条新闻在社交媒体引起广泛传播,有人说:当孩子们用60多份真诚去拥抱一个即将消逝的生命,教育就不再局限于试卷上的分数;也有人利用AI制作了短视频,让病床上的少年在虚拟世界里奔跑跳跃;还有人发起了“给15岁的信”活动,万千封信件寄往仪陇县,信封上写着:“你教会我们,爱比离别更有力量。”
当我们用“坚强”“勇敢”形容这些孩子时,更该看见他们眼底的震颤——那不是对死亡的麻木,而是生命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目睹脆弱时学会敬畏,在拥抱离别时懂得珍惜。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说:“死亡是生命的镜子,孩子早在学会说话前,就已在触摸死亡的温度。”但在我们的文化里,死亡常常是被回避的话题。
当生命教育缺位时,脆弱便成了潘多拉魔盒。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因作业未完成跳楼,遗书中写着:“妈妈说考砸了就去死”;14岁少女因手机被没收跳河,临终前在社交平台留言:“活着好累”。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泣血之痛——我们教会孩子解数学题,却没教会他们解“生命之困”;我们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却没告诉他们“活着本身就是胜利”。
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68%的家长在孩子问及“死亡”时选择敷衍:“睡着了”、“去很远的地方”。这种“保护性欺骗”看似温柔,却在孩子心中埋下困惑。上海儿童心理研究所跟踪发现,常被灌输“死亡=睡着”的孩子,青春期焦虑症发病率比接受真实教育的孩子高37%。
所以,当我们忌讳谈论死亡,却不知回避本身正在制造恐惧。那些被我们用“谎言”包裹的死亡,终将在孩子心里长成陌生的怪物。与其用模糊的答案搪塞,不如牵起孩子的手,直视生命的真相——这不是残忍,而是一场必须的“生命启蒙”。
死亡从来不是黑暗的终点,而是光照进生命的缝隙。成都一个四岁的女孩,为死去的金鱼举办“葬礼”:她用彩纸折成棺材,在花盆里埋下鱼食罐,还煞有介事地念着自编的悼词:“这条鱼会变成风、变成阳光、变成泥土,陪伴这些花花草草们长大,我们还要珍惜那些活着的小鱼!”
杭州12岁女孩临终前画下《天堂地图》,每栋房子都标着“给爸爸妈妈的思念屋”“给弟弟的星星工厂”。广西少年小佳离世前在病床头贴满便签:“肝脏给小朋友,眼角膜给老师,这样她就能看清我写的作业了”。11岁的癌症女孩朵朵在临终前画下《天堂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名字,那是她想记住的每个人。
河南少年路子宽为救白血病父亲,半年内增肥30斤捐骨髓。手术前,这个11岁男孩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说:“爸爸的生命比我的身材更重要。”在杭州,10岁女孩小雨发起“彩虹发卡计划”,用义卖所得为临终老人买发卡,她说:“奶奶走的时候戴着我送的粉发卡,一定很开心。”
这些孩子用行动证明:当生命教育教会孩子“爱比恐惧更强大”,死亡就不再是摧毁性的存在,而是让爱更显珍贵的棱镜。
正如《寻梦环游记》里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当我们教会孩子用爱铭记,用善意延续,死亡便成了生命教育的起点。
生命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面对离别与逝去,更重要地是教会他们如何“认真地活”。以下,是我们能为孩子搭建的“生命教育阶梯”。
家长:告别“善意的谎言”,做生命的翻译官
家庭是生命教育的第一间教室。
当孩子问“爷爷去哪了”,试着带他看《寻梦环游记》,指着银幕说:“爷爷去石头国了,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石头国相聚。”或者告诉他:“爷爷变成星星住在你的记忆里,你想起他的笑容时,星星就会发光。”
养宠物的家庭,可以和孩子一起埋葬死去的金鱼,郑重地说:“它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就像我们终有一天要回到自然。”
谎言或许能暂缓疼痛,却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离别中陷入更深的迷茫。不妨让孩子用“具象化思念”的方式,让死亡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的生命循环,在“告别”中学会成长。
学校:把生命教育藏在日常里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土壤,每个日常都是最好的教材。
成都某小学开设“情绪急救箱”课程,用绘本《魔法亲亲》教会孩子应对分离焦虑;南京某校在操场角落设“生命花园”,学生可以在这里为逝去的昆虫立碑,用画笔记录“死亡笔记”。成都七中将《寻梦环游记》纳入德育课,组织“亡灵节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如果亲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
这些温柔的设计告诉我们:生命教育不必沉重,它可以是春天观察蜗牛爬行时的“轻一点,别踩疼它”,是秋天扫落叶时的“它们在给大地织被子”。
社会:让生命教育成为全民共识
社会是生命教育的广阔课堂,需要所有人共同书写答案——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容得下孩子对生命的所有疑问,包括死亡。
日本殡仪馆推出“儿童告别室”,用卡通壁画和柔软地毯消解死亡的冰冷;在德国,幼儿园设置“哀伤角”供孩子处理情绪。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多:在社区开设“生死咖啡馆”,让老人讲述生命故事;在医院推广“临终陪伴”志愿项目,让孩子看见“爱比疾病更有力量”。
正如南充任宇那场特殊的毕业照所揭示的:最好的生命教育,从来不是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用整个社会的温柔,托住孩子对未知的恐惧。
在任宇的追悼会上,同学们把毕业照折成纸船,放进嘉陵江,纸船漂远时,有人轻轻地说:“你看,我们的青春和你的生命,一起在流动呢。”
这让人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的结尾,当米格在亡灵节为曾曾祖父弹起吉他,那些逝去的人在金光中浮现——原来真正的永生,是被爱的人永远记得。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在他们仰望星空时,轻轻告诉:“每一颗星星都是曾经活着的人,他们把光芒留给了最爱的人。”当死亡从禁忌变成可以讨论的光,生命的种子,才会在理解与敬畏中,长出最坚韧的根。
◎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E N D -
作者 | 聪聪
责编 | 王江 排版 | 小鸿
初审 | 曹敏 终审 | 邱伟
来源:鸿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