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广州南园酒家邀请福州名厨强曲曲主理福州分管厨务,闽菜之冠佛跳墙在此惊艳亮相。这道菜用料堪称奢华,鱼翅、鲍鱼、海参、蹄筋、瑶柱等数十种海陆珍品齐聚。
1965年,广州南园酒家邀请福州名厨强曲曲主理福州分管厨务,闽菜之冠佛跳墙在此惊艳亮相。这道菜用料堪称奢华,鱼翅、鲍鱼、海参、蹄筋、瑶柱等数十种海陆珍品齐聚。
烹饪工序更是繁复,煎、炒、蒸、炸轮番上阵,将食材逐层码放入坛,注入上汤与绍兴酒,荷叶密封坛口后,先以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煨至透烂。
醇厚鲜香的佛跳墙,让擅长烹制鲜物的广东人都为之震撼。此后,佛跳墙以南园酒家为起点,沿着广东、香港一路传播至海外,名声大噪。
1982年,它更是登上国宴餐桌,收获了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的好评。对于中国人来说,佛跳墙已是 “不一定吃过却一定听过” 的存在。
但奇怪的是,人们能在粤菜馆甚至川菜馆点到佛跳墙,可闽菜在中国大众餐饮界,却始终属于小众菜系。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闽台美食店仅有3.2万家,仅占中式餐馆的1.37%,且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内。
就连福建自己都承认闽菜市场占有率低,还专门出台了促进闽菜繁荣的方案。为什么佛跳墙声名远扬,闽菜馆却难觅踪影?
如果没在福建生活或旅行过,很多人对闽菜的初阶认知,大概就是佛跳墙加上沙县小吃这种 “天地版” 的组合。
进阶一点,可能还能说出海蛎煎、鱼丸等小吃,但要是提到八宝红鲟饭、鸡汤汆海蚌、糟香螺片这些经典闽菜,多数人就只能摇头了。
这些鲜为人知的闽菜,却凝结着闽菜 “山海同席,清鲜和醇” 的灵魂。
闽菜狭义上多指福州菜,广义则涵盖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莆仙等地,自上而下分为官府菜和家常菜。福建地处东南,依山傍海,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带来丰富的岛屿和港口资源。
这种独特地貌,让福建在饮食上坐拥鱼盐之力与山林之饶,山珍海味尽数纳入食谱。山中菌菇、鲜笋,海里鱼虾蟹蚌,都是福建人的餐桌上的常客。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食材的鲜味,福建人一是对新鲜度要求严苛,二是避免过度调味。以鸡汤汆海蚌为例,必须选用产自长乐漳港、个大壳薄肉厚的 “西施舌” 活海蚌,处理后将蚌肉切成薄片。
重头戏在于吊汤,把母鸡、牛肉、猪里脊斩件焯水,文火慢炖两小时后去肉留汤,制成上汤。再将鸡、牛、猪里脊剁成茸,加入上汤搅拌,直至汤清如茶,稍加调味。
最后将蚌肉飞水10秒至五分熟,放入调好的汤中。蚌肉的鲜甜鲜嫩,搭配多种肉材吊出的高汤,鲜味层层叠加,堪称 “鲜味的n次方”。
闽菜吊汤的烹饪特征与鲁菜相似。但在工业化饮食时代,鲁菜因制作废料费时费工、口味咸鲜,在 “无辣不欢” 的饮食潮流中失去辉煌。
闽菜同样面临制作难度高、口味清鲜不受大众追捧的困境。而且,闽菜依赖本土山珍海味食材,这也限制了其跨区域发展。
不过,在无人机运输海鲜、冰箱智能保鲜的今天,食材运输受限真的是闽菜难以走出福建的根本原因吗?
对比同样追求鲜味、食材多山珍海味的粤菜,其在中餐圈市占率能排进前三甲,而闽菜却发展艰难,这背后藏着闽菜及其诞生地福建的历史伤痕。
闽菜与粤菜同属东南沿海菜系,海鲜在食谱中占比高,都追求食材原始质感,某种程度上是 “灵魂共振”。但1757年,乾隆 “一口通商” 政策让广州独揽外贸85年,广州成为 “天子南库”,大批粤商崛起。
中国人谈生意离不开餐桌,粤商增多让粤菜酒楼生意火爆,淮阳、苏西、川闽等各地佳肴汇聚广州,为粤菜注入 “兼收并蓄” 的文化基因。
起初,粤菜因 “南蛮遗风” 标签和清淡口味在外省不受欢迎,但粤商凭借创新策略,在江浙沪、京津等地站稳脚跟。
以上海为例,粤商开设四大百货公司,上海家化前身广生行、生产大白兔奶糖的冠生园也是粤商创办。上海工信部、海关等关键部门,粤籍官员占比高达35%。
粤商和粤籍人士在外省地位提升,粤菜也声名远扬。粤菜馆敢于创新,在装修、背景音乐、设施等方面领先,营造出清新雅致的餐饮环境,广府菜以清鲜口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端菜系,甚至取代了曾经风光一时的闽菜。
事实上,闽菜也曾在外省风靡。郁达夫曾描述闽菜在北京、上海的盛况,潘勤孟也感慨闽菜在上海崛起后的极盛时期。但盛极必衰,闽菜逐渐被粤菜取代。
有观点认为,闽菜固步自封,导致内在生命力流失。而这一切,早在18世纪就埋下祸根。乾隆的 “一口通商”,加上1685 - 1757年间清政府多次颁布的海禁和迁海令,让福建海洋经济遭受重创。
海禁不许商船渔舟出海贩卖,迁海令强制海民内迁,还焚烧房屋,兴化、泉州、漳州等海洋贸易重镇损失惨重。
福建本就 “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少,明清人口翻倍后,人均耕地面积清中后期跌到0.4亩,不到广东的1/3、江苏的1/6。官方海禁与耕地稀缺,引发了福建近代大规模移民潮。
福建人乘船偷渡到东南亚,19世纪至民国,向东南亚移民超500万人次,占同期中国移民东南亚总量60%以上。
人口迁徙是饮食传播的重要途径,福建本土人口大量流失,让闽菜发展雪上加霜。但出海的闽人在东南亚建立了广泛商业网络,涉及银行、地产、餐饮等多个行业。
以福建人为载体的闽菜,尤其是小吃,在东南亚快速传播,许多东南亚食物发音源自闽南语,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东南亚的福建餐馆约有8万-12万家,闽菜呈现出 “墙内开花墙外香” 的局面。
清末,福州、厦门成为 “五口通商” 口岸,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推动了中国造船业和现代海军发展,新兴官僚阶层为闽菜官府菜带来消费力,荔枝肉、佛跳墙等名菜应运而生。
然而,开埠后西方产品涌入,福建本土手工业没落,茶叶产业因国际竞争衰退,船政局也因财政困难衰落。
福建面临产业空心化与劳动力流失双重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因处于备战前线,经济发展滞后。上世纪90年代地方菜扩张黄金期,闽菜向外发展却因口味缺乏统一性受阻。
闽菜的 “鲜” 是一种复杂味觉境界,通过调和多种口味提鲜,导致闽东、闽南、闽西等地区口味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标签,只能以小分支形式向外发展。
但福州菜等刚要发展,就发现高端清鲜菜系的生态位已被广府菜占据,而且佛跳墙还是通过粤菜的传播路径才闻名,甚至有人误以为它是粤菜。
如今,福建实现产业转型,“丝路海运” 航线达122条,通达46国135个港口,超越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盛景。有了经济依托,闽菜在政府支持下开始向省外拓展。
针对本土生鲜运输难题,福建推广冷链云仓模式,生鲜产品48小时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如宁德大黄鱼通过海铁联运,能快速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但当运输距离过长,冷冻成为必然选择。传统冷冻技术会让海鲜鲜味流失,冰箱冷冻时,缓慢降温形成的块状冰晶会破坏鱼肉组织结构,解冻时鲜味和营养随水流失,肉质变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闽菜开始借助科技力量,在冷链运输基础上,探索更先进的冷冻保鲜技术,留住食材原鲜,让每一顿闽菜都成为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相遇。
未来,闽菜能否凭借科技与政策东风,走出困境,重新在全国乃至世界餐饮界占据一席之地,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