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早些时候,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就专门表明:美国准备与中国打一场长期战争,“一旦中美因台湾问题爆发军事冲突,美国本土或基地很有可能会遭到袭击”。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5月18日,美国《1945》军事网站罕见刊文称,中国六代机歼-36的作战定位直指关岛,可能成为美军新一代隐形轰炸机B-21的“天敌”。
而且早些时候,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就专门表明:美国准备与中国打一场长期战争,“一旦中美因台湾问题爆发军事冲突,美国本土或基地很有可能会遭到袭击”。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美国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B-21“突袭者”的研发速度,堪称美国军工史的“异类”,相较于其前身B-2隐形轰炸机从立项到服役耗时22年。
而且B-21自2022年12月公开亮相后,仅用两年便完成首飞并进入量产阶段,更是计划于2030年前形成战斗力。
尤其是美国空军宣称,其采用“数字化工程”和成熟技术缩短周期,但这一激进模式与F-35项目的失败教训如出一辙,毕竟后者因软硬件未充分测试导致频繁停飞。
而且B-1B因过度使用面临退役,B-52服役超60年性能落后,尤其是B-2数量稀少且维护成本高昂。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空军试图将B-21包装为“对华威慑王牌”,声称其可穿透中国防空系统,在台海冲突中执行布雷、反舰等任务,就连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也公然鼓吹“B-21能在解放军眼皮底下向台湾海峡投掷智能水雷”。
但现实情况是,B-21的设计初衷仍停留在冷战思维,其9000公里的航程与3000公里作战半径,依赖关岛等前沿基地,但这些基地早已处于中国东风-26等中程弹道导弹的覆盖范围内。
就连美国兰德公司2024年推演显示,若中美冲突爆发,关岛基地在首轮打击中生存概率不足30%。
而且面对B-21的威胁,中国还构建了多层次反制体系,例如第一层是“基地摧毁”: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与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可对关岛、冲绳等美军基地实施精准打击,而东风-27的射程更延伸至5000公里,覆盖第二岛链。
第二层则是“空中拦截”:歼-20与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的组合,可在400公里外猎杀B-21;若美军派出护航战机,歼-16D电子战飞机可压制其雷达与通信系统,再加上红旗-9B防空系统与S-400形成互补,对漏网目标实施最后拦截。
而且早在2024年7月,2架轰-6与俄罗斯图-95MS联合巡航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这也是中国核轰炸机首次逼近美国本土。
尽管美军称“未构成威胁”,但轰-6的升级版已具备携带核弹头能力,最大航程达8000公里,若从美国家门口发射,可覆盖北美大片区域。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对美军频繁抵近中国侦察的“对等回应”,更是印证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战略逻辑。
而且美国军工复合体为争取国会拨款,不惜将B-21包装为“第六代战机”,尤其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早在2022年便将其定义为“第六代飞机”,而维基百科随后跟进,试图在舆论上抢占技术制高点。
但B-21本质仍是隐形轰炸机,其0.85马赫的亚音速突防能力、有限的载弹量(约12吨)与F-35类似的数字化缺陷,难以匹配六代机标准。
更为讽刺的是,美国空军内部对B-21的定位矛盾重重,他们一方面强调其“低成本”(单价7.5亿美元,仅为B-2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又赋予其指挥无人机群、电子战等复杂任务,导致项目成本飙升。
不过与此对比,中国歼-36六代机被曝采用全向隐身设计,可充当“小型预警机”指挥无人机作战,其作战半径瞄准关岛,直接威胁B-21的部署节点。
而却B-21的隐身优势在中国反隐身雷达(如JY-27A米波雷达)与量子雷达技术面前大打折扣,例如在2023年11月,歼-11在南海以3米距离逼近B-52H,就展示出了对美军轰炸机的全程监控能力。
再加上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已延伸至第二岛链,而轰-20的即将服役将进一步补齐远程战略打击短板。
甚至就连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5年报告中也承认: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制空权优势已缩小至“临界点”,B-21若脱离体系支援单独行动,生存率不足20%。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路透社2025年05月17日关于美国准备与中国进行长期战争,这场战争可能会打击其基地和国土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军事航空2025年05月18日 关于412测试航空队指挥官谈论F-47、B-21测试、人工智能代理、YF-23等的报道
来源:柯静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