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失败率为什么这么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7:06 2

摘要:说起“数字化转型”,这几年你肯定没少听,什么“产业升级”“智慧工厂”“AI赋能”“大数据分析”,听着都挺唬人。但你要真去问问那些一线员工、部门经理,或者天天跑项目的技术人员,估计回答多半是——“转了半天,没见省多少事,反倒更复杂了。”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人更多,活更累,系统更烦……到底是为啥?

说起“数字化转型”,这几年你肯定没少听,什么“产业升级”“智慧工厂”“AI赋能”“大数据分析”,听着都挺唬人。但你要真去问问那些一线员工、部门经理,或者天天跑项目的技术人员,估计回答多半是——“转了半天,没见省多少事,反倒更复杂了。”

甚至有的公司,转型之后:

系统一堆,登录入口都快凑成九宫格了;原来纸上一笔的流程,现在得输五六个系统;为了“上系统”,部门不得不配好几个“打字员”;工人得学电脑、App、扫码枪,一顿操作下来,手工还得再补一遍;老板天天说“数据要上来”,可数据质量惨不忍睹;更别提项目一个接一个砸钱上,最后不了了之……

你可能想问:为啥会这样?不是说数字化能提效、降本、智能决策吗?

这篇就来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问题,从几个维度展开,看看为啥数字化转型听起来很美,落地却容易“翻车”,以及——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少走点弯路。

以下解读中所用到的ERP系统,

已经做成了完整的模板,可直接参考使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图源网络

很多企业上数字化,是“看别人转我也转”,有点像小孩学跳水,别人跳了自己也跳,至于底下有没有水,根本没想过。

有的老板去听了一个高端论坛,回来拍桌子:“我们也得数字化!你看人家XX企业,靠数字化做到全自动化了!” 然后找咨询公司做个PPT战略报告,找厂商来谈系统,搞一套炫酷的看板、流程、KPI模型。

问题是——这玩意到底为谁服务、解决什么问题、提升了哪个效率,没人说得清。

举个例子,

有的制造业企业老板想上,说是要“实现产线透明化”“数据驱动生产决策”,但实际问题是产线本身管理就混乱,工序都没标准化,品质也靠师傅经验。

你不先把基础打牢,流程梳理清楚,就上系统,无异于“乱麻上了胶水”,看着贴上去了,根儿还是乱的。

结论就是一句话:不知道为啥转,就别转;不解决核心问题,转得再高大上,也是耍花枪。

很多企业理解“数字化”就是“买系统”,ERP、CRM、OA、SRM、WMS、BI、PLM……系统越多越先进,感觉越“高大上”。

但问题是——系统只是工具,它只能反映你流程的现状,不能自动优化流程。甚至如果你原来的流程不合理、职责不清、信息流混乱,这些系统反倒会把这些“毛病”放大。

比如原来财务记账靠Excel,虽然土,但也灵活,出了问题人还能捋一遍。你现在换成ERP,一刀切进去了,报错就不给你过,搞不好一张发票走五级审批,反而变慢。

又比如你业务流程就不清晰,部门墙还厚,上系统以后数据不能同步,大家还得“二次录入”,累得不行。

更坑的是有的“数字化项目”,其实就是“IT部门+软件公司+咨询公司”三方闭门造车,不懂业务、不懂流程、不懂人,最后搞出来的系统没人爱用、数据没法用,纯属砸钱。

所以很多企业干着干着发现,“系统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复杂”。

为啥?

流程没优化,反倒增加“填系统”的环节;系统之间不打通,信息还得重复录入;

数字化不怕技术难,就怕“没人用”。

很多项目上完之后,老板觉得牛了,结果一线员工根本用不起来:

操作太复杂,界面设计没人性;培训不到位,员工没理解“为啥要用”;输入项太多,甚至系统流程比原来流程还复杂;系统上线后老出bug,一线不信任;关键指标没人盯,没人反馈,久而久之系统成了摆设。

说白了就是,一线没参与设计、流程没为一线优化,结果就像拿一把高级螺丝刀去钉钉子——硬是不好用。

还有一种“假用”,表面填数据,实际上走老流程。比如物流环节要求扫码入库,结果扫码完还是得人工再对账,变成两套流程并存。一线人员就烦了,干脆放弃,系统挂着吃灰。

为啥系统上线后信息录入量增加?这事很常见,原因也很直接:

系统没打通:A系统录一遍,B系统再来一遍,C系统要另一种格式,结果一件事录三遍;缺少自动采集手段:比如设备没联网,员工只能人工抄数上系统;原料条码不统一,扫码不能用,还得人工录;系统设计太“理想化”:要求每个环节都填完整,但实际上现场情况多变,一线人员填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填;数据口径没统一:每个系统的“客户名称”、“订单号”、“状态字段”都不一样,搞得一团乱。

于是本来想“数据驱动”,结果变成了“人肉输数据,老板看报表”。一线干活不见轻松,反倒像干了个“全自动机器的搬运工”。

还有一个隐形杀手——文化和人心。

数字化本质上是要打破信息孤岛、优化流程、减少人为干预,但这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结构”。

有的中层靠手工流程“卡信息”,突然透明化了,担心“没存在感”;有的老员工习惯手写单、打电话,不愿意学系统;有的领导看报表就图个形式,没人真关心数据质量;有的部门怕“绩效被量化”,怕搞不好“掉KPI”。

这种情况下,即使系统上了,流程改了,人心却“原地踏步”——甚至暗中抵制。

“这系统太麻烦了”,“我还是手写吧”,“系统常出问题,干脆走老流程”。

久而久之,系统变“形象工程”,转型成“花架子”。

最重要的一点来了:数字化不是搞一两个项目就完事儿,它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是运营能力的升级。

但很多企业上来就当“IT项目”来搞,搞完一波就觉得“OK,完成KPI”,没人再管后续优化。系统上线只是第一步,关键是:

后续有没有持续收集反馈,不断改进?有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业务顾问持续迭代流程?数据出来了,有没有人分析?分析了有没有反馈机制?报表出来了,管理层有没有真用?真用的结果有没有反哺到业务?

一旦这些都没有,那系统再先进,也只是个“数据仓库”,装着没人看的数,反而徒增负担。

别一上来就追求“全景数字大脑”“AI全覆盖”,先问清楚:

我们最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哪个环节最影响效率或成本?有没有先从一个“点”突破,再慢慢铺开的可能?

比如先解决“库存不准”的问题,先搞清楚物料流向,再谈系统。

一句话:先通顺血管,再上医疗设备

流程不优化、角色不清晰,系统就是反复推倒重来。你得先理清楚“谁干什么,怎么干,干完交给谁”,别指望系统替你理清流程。

别只让高层和IT部搞方案,一线用户一定要参与设计、测试。 系统设计时考虑:

能不能扫码代替手输?表单能不能简化?能不能用手机操作,不用跑回办公室?系统有没有容错机制?出错怎么处理?

推动数据驱动管理,关键是要“用数据做决策”,而不是“让员工填完就行”。

让大家看到:

数据填好了,老板真用;数据反映问题,真的有反馈;数据背后的人,真的有考核。

否则数据就是“作业”,没有任何积极性。

数字化不是项目制,而是产品思维:

设立专职的“业务+技术”结合团队;明确“版本规划”和“用户反馈通道”;项目上线后不断优化、打补丁、扩功能;每月/每季度复盘系统使用率、数据质量、问题清单。

转型是一场“长期战”,没有终点,只有“更好”。

数字化转型这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它不是某个厂商的产品介绍,也不是PPT上的愿景蓝图,而是真刀真枪落地去解决企业的问题。

别被“高大上”骗了,也别指望一蹴而就。认清方向、从小做起、围绕人和流程展开,一步步来,才是正道。

如果你也在经历转型的痛,记住一句话:

“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系统再强大,不如一线员工用得顺手来得值钱。”

来源:IT战士不挨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