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在寻找。找什么?答案。关于生活的,关于内心的。有时,我们以为答案藏在深奥的典籍里,或者远方的风景中。可如果,它就在几句看似寻常的诗句里呢?那些古人留下的墨迹,或许藏着我们忽略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五首古诗词。它们不长,字句也朴素。但细细品味,里面却藏
我们总在寻找。找什么?答案。关于生活的,关于内心的。有时,我们以为答案藏在深奥的典籍里,或者远方的风景中。可如果,它就在几句看似寻常的诗句里呢?那些古人留下的墨迹,或许藏着我们忽略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五首古诗词。它们不长,字句也朴素。但细细品味,里面却藏着些值得琢磨的“大智慧”。
第一首,我们看宋代史浩的《鹧鸪天 其二 次韵陆务观贺东归》。
宋 · 史浩
我本飘然出岫(xiù)云。
挂冠归去岸纶巾。
但教名利休缰锁,心地何时不是春。
竹叶美,菊花新。
百杯且听绕梁尘。
故乡父老应相贺,林下方今见一人。
史浩这首词,写的是他辞官归隐的心境。他说,我本就是一朵飘然出岫的云,自由自在。如今辞去官职,戴上便帽,回到家乡,真个是轻松。只要能让名和利不再像缰绳和锁链那样束缚我,那么我的心境,什么时候会不清朗得像春天一样呢?家乡的竹叶酒正香,菊花也开得新鲜。且痛饮百杯,听着歌声绕梁。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应该都会来祝贺我吧,说在这隐逸的林下,今天总算又见到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了。
这词里藏着的智慧,首先是“放下”。“但教名利休缰锁”,这一句是关键。名缰利锁,这四个字,困住了多少英雄好汉,又让多少人劳碌一生,身不由己。史浩看透了这一点。他认为,真正的春天,不在官场,不在名利场,而在“心地”。只要内心不被这些外物所累,那么时时都是春天,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你看他,“竹叶美,菊花新”,简单的景物,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机和喜悦。这种放下,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他选择了内心的安宁,选择了与故乡亲友共享天伦的快乐。这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取舍,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KPI、各种“成功”的标准推着走,不妨学学史浩,问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心地的春天。
第二首,是北宋释怀深的《退步 其二》。
北宋 · 释怀深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门十里时来往,
笑揖(yī)峰头月一轮。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一位僧人。他说,世间万事,都不如一个懂得“退步”的人来得洒脱。这样的人,就像天边的孤云,山间的野鹤一样,拥有完全的自由之身。他时常在松林掩映的寺门内外十里范围悠然来往,高兴了,就笑着对山峰上那一轮明月作揖问好。
这首诗的智慧,核心在于“退步”。我们通常理解的“退步”,似乎总带着点消极,甚至是失败的意味。但释怀深这里的“退步”,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境界。它不是真的向后倒退,而是从纷繁的世事中抽身出来,给自己一个空间,一份宁静。“孤云野鹤自由身”,这是退步之后得到的状态——自由。不被俗务纠缠,不为人情所困,心灵才能像云鹤一样无拘无束。而“笑揖峰头月一轮”,更是描绘了一种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喜悦。这种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了内心的丰盈。有时候,我们一味向前冲,反而会迷失方向,身心俱疲。适时地“退一步”,给自己留白,整理思绪,反而能看得更清,走得更远。这如同战略上的后撤,是为了积蓄力量,寻找更好的时机。这退,不是怯懦,是智慧。
第三首,我们来看元代一位法号梅花尼的诗人的《咏梅花》。
元 · 梅花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撚(niǎn)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非常有名,流传也广。它说的是,我整天去寻找春天,却没有找到春天的踪迹,为此,穿着草鞋踏遍了山岭,脚都快磨破了,连山顶的云彩都踩在了脚下。可是,当我疲惫地回到家中,无意间笑着拈起窗前或案头的梅花闻了闻,才发现,春天其实早就在这枝头开得十足了。
这首诗的智慧,在于点醒我们“莫向外求”。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常常像诗中的“我”一样,“终日寻春”,向外苦苦追寻幸福、快乐、意义等等。我们以为这些东西在远方,在别处,需要我们费尽力气去寻找,甚至“踏破岭头云”。结果呢?往往是“不见春”,徒劳无功,身心俱疲。而梅花尼告诉我们,真正的“春天”,那些我们渴求的美好,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自身。只是我们被向外追逐的惯性蒙蔽了双眼,忽略了眼前的拥有。“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个“归来”,既是身体的归来,更是心灵的回归。当我们停止外求,静下心来,审视自身和周围,常常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所追求的,早已具足。这份智慧,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美。幸福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一种当下的状态和能力。
第四首,是五代十国初契此和尚的《偈(jì)》。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契此和尚,相传是布袋和尚的原型。这首偈子,也充满了禅意和生活的智慧。他说,我亲手拿着青翠的秧苗,在心田里播种福德的种子。当我弯腰插秧的时候,低下头,就能从水田的倒影中看见清澈的天空。只有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清净了,没有杂念妄想,秧苗才能长成饱满的稻谷。原来,这看似后退的弯腰劳作,这种谦卑专注,其实正是通往丰收和觉悟的前进之路。
“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句话是这首偈子的点睛之笔,与前面释怀深的“退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强调了一种辩证的转化。这里的“退步”,可以理解为插秧时弯腰的动作,象征着谦卑、踏实、专注。在世俗看来,弯腰似乎不如挺直腰板“进步”。但契此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低头”,这种专注当下的耕耘(“手捏青苗种福田”),才能“便见水中天”,发现内心的清明与世界的真相。同时,“六根清净方成稻”,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内心的清净是结出善果、获得成就的前提。所以,有些时候,那些看似“退步”的行为,如反思、沉潜、默默付出、去除我执,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向前”积累资粮,是更高层次的前进。这是一种大局观,一种长远眼光。不争一时之短长,但求根本之滋养。
最后一首,是南宋陆游的《一壶歌五首 其五》。
南宋 · 陆游
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陆游的诗,我们多半熟悉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激昂。但这首诗,却展现了他晚年的一种平和与通达。他说,我曾经在繁华的长安市上,醉饮春风得意之时,头上插满了鲜花,何等快意。如今,我看尽了人世间的兴盛衰败,各种变迁,回首一生,既没有真正大富大贵过,也没有真正贫困潦倒过。
这首诗的智慧,在于一种“平常心”和“中道”。“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这是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是经历过繁华。而“看尽人间兴废事”,则是岁月沉淀后的洞察与彻悟。经历了这么多,陆游得出的结论是“不曾富贵不曾穷”。这并非说他物质上真的如此,更可能是一种心境上的超脱。他不以一时的富贵为荣,也不以暂时的困窘为悲。他看透了世事的无常,所以能在起伏中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智慧,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被结果的好坏所过度牵引。富贵也好,平凡也罢,都是生命的一种体验。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安宁。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定,一种看穿世情后的洒脱。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达到了多高的巅峰,也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是否能以一颗平常心,去体验和接纳生命中的一切。
这五首诗词,有的豪放,有的恬淡,有的充满禅机。但它们都用最凝练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某些朴素却深刻的生命智慧。史浩的“放下名利”,释怀深的“退步自由”,梅花尼的“春在当下”,契此的“退即是进”,陆游的“平常中道”。这些智慧,并非高不可攀的玄理,它们就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藏在古人的感悟之中。
来源:定时针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