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易经》到儒学,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完善过程,其间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易经》到儒学,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完善过程,其间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
1、伏羲奠定《易经》基础。远古传说人物,一画开天辨阴阳,为天地人定位定准,找到和发现人在天地间位置。用“—”阳爻、“--”阴爻简单符号组合,发明静态先天八卦,概括天地万物基本形态与变化,使八卦具备人生定位功能,奠定《易经》基础。
2、周文王变《易经》“静态系统”为“动态系统”。西周开国君王之一,重新排序演绎先天八卦,根据时间变化纳四季更替入卦,形成六十四卦,撰写卦辞,说明卦画、卦象含义,与其中蕴含哲理,变伏羲静态先天八卦,为周文王动态后天八卦,丰富完善了八卦系统,使八卦具备推理演绎功能。利用周文王八卦,人们可以“趋利避害”,寻找人生困局突破口。用现在白话文说就是:你只管去干,剩下的交给时间,最终时间会给你带来转机和好运。或者说,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3、周公旦让《易经》指导性实用性更强。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父,“周公吐甫,天下归心”说的就是他。周公旦对《易经》的最重要贡献,就是为六十四卦的每一爻,撰写了爻辞。通过爻位变化和所处在不同位置,可以解释不同语境下蕴含的不同含义,帮助人们理解卦义更加精准。周公旦制礼作乐,以“礼乐”阐释易经,规范社会礼仪行为,推动了礼制思想系统化、制度化。周公旦注解爻辞之后,《易经》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全面增强,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路径更加清晰,结果更加准确。
4、孔子将《易经》升华为哲学经典。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撰写《易传》,内容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深入挖掘《易经》哲学思想,孔子以“仁”释“礼”,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丰富儒学内涵;开办私学,传播儒家思想,推动《易经》儒学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将《易经》从占卜算卦、风水堪舆、演绎预测之书,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儒学思想体系,一下子升华到哲学经典高度。
5、董仲舒“政治化、神化”《易经》,确立儒学为官方正统思想。西汉著名思想家,糅合《易经》阴阳观念和儒家思想,创立“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天人之间相互关系与制约影响,将《易经》与儒学和政治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创立“三纲五常”理论,丰富《易经》哲学和政治思想内涵,确立儒学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学开始被神化、政治化,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更加符合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朱熹
6、朱熹完备《易经》理论体系,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北宋著名理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深入研究、注释《易经》,强调“理”是万物的本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认为“理”或“天理”是《易经》核心内容,具有核心地位,以“理”揭示《易经》蕴含的宇宙万物之理。著有《周易本义》,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儒学理论体系更加严密完备,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对《易经》传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7、王阳明将《易经》儒学从“理论化”推向“生活化”。明朝著名“心学家”,认为《易经》揭示的道理与人心良知相通,强调“心即理”、内省体悟“致良知”、主张“知行合一”,重视人的内心自我觉悟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突破宋代儒学繁文缛节,使儒学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推动了儒学生活化,开辟了一条从“人的内心”出发解读《易经》的新途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易经》到儒学,《易经》经过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占卜算卦到演绎推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从民间到官方、从理论化到生活化、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发展过程,推动着《易经》与儒学思想和我们中国人的认知,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