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模式”到“未成年人模式”——探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化升级新路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7:33 2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普及,数字原生代已成为未成年网民的主力军。据《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统计,当前我国学龄期及以上未成年人触网率近98%。如何引导这批“数字原住民”科学理性用好信息社会的生产工具、沟通工具,为其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普及,数字原生代已成为未成年网民的主力军。据《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统计,当前我国学龄期及以上未成年人触网率近98%。如何引导这批“数字原住民”科学理性用好信息社会的生产工具、沟通工具,为其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一直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重要议题。

近日,由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商店三方协同改造的“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上线。“未成年人模式”作为“青少年模式”的全面升级,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要求的具体践行,是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落实落地,也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探索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一是从“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打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生态。

2019年,部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且应用程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激增、软硬件触达能力提升,单一平台支撑、单一内容供给的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未成年人日益多元、复杂的数字生活需求。

此次升级后的“未成年人模式”特点如下:一是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布局,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商店的三方联动,构建覆盖信息供给、信息管理、信息触达等全环境保护体系,弥补以往平台单点保护的局限;二是优化未成年人自主使用与监护人便捷管理的用户体验,在满足未成年人自主用网需求的同时,为监护人提供便捷易用的教育引导功能;三是分龄管理兼顾精细化和灵活性,一方面在应用程序下载、内容浏览、时长使用等环节,引入分龄、分类、分级的通用推荐标准,另一方面也为监护人提供了根据未成年人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的功能。总之,模式实现了从“青少年模式”局部保护到“未成年人模式”全环境守护的升级,为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生态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从法规先行到协同推进,三方联动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未成年人模式”在软硬件联动、界面设计、权限管理等方面引入诸多“首创性”设计,为未成年人和监护人提供便捷、安全的网络使用体验。围绕一系列创新实践,相关科研机构会同国内主要软硬件厂商联合起草了《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技术要求》(以下简称《实践指南》),并由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实践指南》将《指南》中各项要求进行技术性细化。一方面,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商店三方接口规范制定、最小必要数据交互等实际问题提供了统一技术蓝本;另一方面,也为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功能开发和内容池建设预留空间,持续提升“未成年人模式”生态的多样性。

政策文件和技术文件配合,助力实现制度规范向应用落地的有效转化,共同打通了从法律法规到政策制度再到具体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从网络保护工具到网络保护生态,“未成年人模式”探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新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指南》除承接上位法规定的禁止性条款外,均为鼓励性条款,未额外设置其他限制性要求。而鼓励性条款的落地,关键在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和实施的各方主体间是否能够达成共识。此番“未成年人模式”的上线,正是软硬件三方主体构建认同的一次有益尝试,既确保了三方联动共同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关规定,也为企业自主设计产品和服务预留空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新升级的“未成年人模式”正是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的具体践行,在开发阶段探索了软硬件厂商联动协同的实现路径,同时也将在后续的应用推广中为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提供实践场景和平台。相信“未成年人模式”上线将是一个起步,未来,期待其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赵晓航 北京邮电大学长聘教授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