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沙走马楼汉简,2003年出土,所出土简牍数量共1000多枚。据专家考证,这批竹简的书写时间为汉武帝初期。换句话说,走马楼西汉简牍的书写年代,比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简、湖北省随州市孔家坡汉简等资料稍晚一些,与成都天回老官山医简等简牍大致为同一时期。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长沙走马楼汉简,2003年出土,所出土简牍数量共1000多枚。据专家考证,这批竹简的书写时间为汉武帝初期。换句话说,走马楼西汉简牍的书写年代,比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简、湖北省随州市孔家坡汉简等资料稍晚一些,与成都天回老官山医简等简牍大致为同一时期。
说起走马楼简牍,最为知名的,无疑还是1996年于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三国吴简的字体极为丰富,包括篆、隶、真、行、草所有字体。尤其是三国吴简中真、行、草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隶书时代向楷书时代的具体演进,提供了最为直观和具体的墨迹。更为重要的是,三国吴简的小楷墨迹字样,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钟王小楷,提供了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
走马楼西汉简牍的知名度之所以不如三国吴简,大致有两点原因: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一是走马楼西汉简牍的出土年代稍晚一些。这些资料的整理、出版和传播,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被书法学习者所了解。
二是相较于马楼西汉简牍,走马楼三国吴简对于字体演进、书法史的研究有着不可代替性。而西汉简牍,前有文景时期的简牍,后有西汉晚期甚至东汉时期的海量资料,因此不可代替性并没有那么明显。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尽管如此,诸如走马楼西汉简牍这样的西汉简牍资料,我们肯定也不会嫌多。恰恰相反,走马楼西汉简牍为我们研究西汉书法史、隶书字体定型、行书和草书(章草)产生等情况,而提供了活生生的墨迹资料。
从书法史和字体研究的角度看,走马楼西汉简牍至少能够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到了汉武帝时期,隶书的“结构”和“解构”已经在同时进行。所谓隶书的“结构”,也就是隶书的定型化、规整化在进一步加强,其中包括字形压扁、底部主横画变得非常厚重、左小右大、上紧下松的等结字原则,都在走马楼西汉简牍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所谓隶书的“解构”,也就是隶书字形的初步“变形化”或“去定型化”,也已经在走马楼西汉简牍中有所体现。这些“解构”,主要体现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快速书写、笔画简省的行书或草书写法。走马楼西汉简牍的大量草书字形,已经完全是后世所定义章草的写法。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走马楼西汉简牍的行书和章草字形,说明现代意义上的行书和草书(章草),最迟到汉武帝初期时就已经出现,比传统的说法(认为行书和草书要到东汉晚期才形成)要提前了很长时间。
★走马楼西汉简牍中隶书字形“结构”和“解构”的同时进行,也与汉武帝时期所提倡勇猛进取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
走马楼西汉简牍墨迹
★如果我们不专门指明年代,而将走马楼西汉简牍与东汉简牍混杂在一起,我们其实很难一眼就分辨出哪些是走马楼西汉简牍,哪些又是东汉简牍。由此可见,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简牍的结字处理手法,已经与东汉简牍,有着非常紧密的前后传承关系。
★从字体演进、隶书笔法演进的角度看,走马楼西汉简牍可以说是东汉规整型隶书与西汉初期隶书的一个分水岭。
2025.05.19
来源:吴章波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