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宇谈恐艾心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伤口接触难以感染艾滋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8:08 2

摘要:我叫陈晓宇,既是一名疾控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2009年以来便开始做恐艾心理工作。这么多年里,我接待了无数的艾滋病恐惧心理的咨询者,事后通过经验来看,解决恐友们的艾滋病恐惧,既要有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的部分,也要有心理应激疏通和心理干预的部分。据我发现

我叫陈晓宇,既是一名疾控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2009年以来便开始做恐艾心理工作。这么多年里,我接待了无数的艾滋病恐惧心理的咨询者,事后通过经验来看,解决恐友们的艾滋病恐惧,既要有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的部分,也要有心理应激疏通和心理干预的部分。据我发现,大部分恐友在受到恐艾刺激以后,第一时间就是对抗,加重恐艾情绪,其实按照张珂博士提出的疾病恐惧脱恐三步法来说,第一步就陷入了恐艾误区。

大部分恐友受到刺激后会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近,更会将体液血液视为高度危险物质,一想到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体液血液,万一自己有一个破损伤口不小心在日常中碰到,那岂不是特别危险,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一个接触,一个摩擦就感染艾滋病呢,如果真的那样的话,艾滋病毒可能就算是新冠病毒的小弟了,从现有的统计学上来说,艾滋病毒。这就属于恐艾应激反应过大后,产生的恐艾泛化和恐惧对象转移。考虑到恐艾干预的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和传播途径,那么陈老师今天就结合自己在防艾工作中的多年经验以及恐艾心理上的一些心得,以一些论文,文件,和专业文章作为参考,在此感谢提供数据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

中心开展恐艾干预心理师资培训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会感染,因为我们有一层皮肤。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其结构和功能设计能有效阻止外界病原体或异物进入循环系统,尤其是恐友们担心体外伤口摩擦感染艾滋病的场景中,存在着保护机制。那么陈老师就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一、皮肤层级结构与防护特性.

1.1、表皮层屏障

按照教科书的解释,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由致密死亡的角质细胞组成,形成物理屏障,能够阻挡绝大多数病原体和异物。即使表皮轻微破损(如擦伤),只要未穿透至真皮层,无法触及毛细血管网络,外界带有足够致病量的体液或血液便无法直接进入我们的内循环。可能在这里很多恐艾心理的恐友有一个误区,觉得病毒进入口腔或者进入眼睛里面就会感染,显然并不是这样,病毒是必须通过受体攻击占领寄主细胞才能够引发感染,而口腔和眼睛只是一个人体内部环境,我们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1.2、还需要判断伤口深度与感染风险

担心伤口的恐友们一定要界定伤口的损伤层度,比如像有的擦伤或划伤到了怎么样的程度。仅涉及表皮层,而真皮层以下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较深。若摩擦仅造成表皮破损,未形成开放性流血创口或深层组织暴露,体外的体液或血液缺乏直接进入内部循环的通道。陈老师不希望咱们的恐友一想到自己有一点伤口,就觉得自己防御不了病毒,情绪失控,主观臆断中的感染概率猛增,又把自己陷入反复的强迫纠结对抗之中去了。

恐艾第一步是矫正知识体系摒弃主观误区

二、免疫防御与体液活性限制

2.1、局部免疫反应

如果皮肤破损后,伤口处会迅速聚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吞噬并清除少量进入的病原体。即使有微量病毒或细菌侵入,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引发系统性感染。在这里很多恐友也存在着一个误区,总觉得体液就带着大量的病毒容易引起感染,事实上比如像唾液尿液汗液中的病毒载量并不高,就算别人在小便的时候不小心将尿液飞溅到了您的身上,都不会引起艾滋病的感染。

2.2、病毒体外存活能力限制

HIV和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在体外环境中,比如较为干燥的环境里就会快速失活,难以维持感染所需的活性与浓度。即使在日常生活的接触和摩擦过程中存在少量体液,若接触时间较长或环境干燥,病毒存活率会显著降低,另外新鲜的体液要突破皮肤防御的重重限制导致感染,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艾滋病学术大会公布了性传播的比例

三、感染条件的严格性

3.1、体液交换的“双向性”需求

很多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觉得稍微和别人碰一下就会感染。比如说有一个恐友说,陈老师我在华西坝地铁站不小心摸了类似痰的体液,这里离华西传染科那么近,会不会有艾滋病人从这里过吐了痰。这个问题肯定不会感染,无论吐痰的是谁,痰液病载量本来也不高,何况还在空气中暴露了那么久,艾滋病毒的传播基本是人传人。若要实现病原体传播,需双方均有开放性、持续出血的伤口,并在摩擦中反复接触,才能保证足够量的活性病毒通过伤口进入另一方的血液循环。日常小伤口摩擦,特别是暴露在体外的体液,可是很难以满足这一苛刻条件。

3.2、体液量的阈值要求

很多艾滋病恐惧恐友都觉得艾滋病一点就炸,一碰到就传染,其实对于任何病毒都需要一定的标准,大家如果有在恐艾中心官网自学过的就知道,任何传染病是必须满足三原则,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传染源中又有很多个标准,就像感染需要达到特定病毒载量。例如,HIV感染需约10的4次方到五次方个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才有可能导致人体感染,而表皮摩擦接触的体液量通常不足以达到此阈值,这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用担心艾滋病的,当然一切问题一定要建立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大量的恐友请艾滋病防治医生进行解答,如果对方只是简略的回复了一下没事和放心。恐友们会因为担心对方并没有深层了解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安全支持。如果有可能,是尽量花更多的时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您具体的情况。

四、实际场景的风险评估

刚好上面说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每一个恐友具体的情况场景肯定是有差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陈老师在这里进行一个粗略简单的划分。第一个是低风险场景,像表皮擦伤、细小划痕等浅表伤口接触体外血液或体液,因屏障功能未完全破坏且病毒更容易失活,感染概率极低。另外一个高风险场景,深部开放性伤口直接注射大量新鲜感染者血液,才有可能可能突破皮肤屏障和免疫防御。

恐艾中心永远是您背后的靠山

通过以上的解释,咱们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就知道,不要因为觉得外面有脏东西就会导致感染艾滋病,皮肤通过层级结构、免疫协同及病原体生存条件限制等多重机制,阻断了体外摩擦场景下体液或血液进入内循环的路径。当然医学是严谨的,我们还是需对深层伤口或可能存在着注射行为保持警惕也就行了。毕竟在今年最新的艾滋病学术大会上,性传播已经占据到整个感染案例的98%以上了,我们艾滋病恐友们千万不要因为有过既往恐艾史,或者因为最近受到一个极大的艾滋病信息刺激产生了应激反应,就开始出现泛化和转移,一切都需要讲客观,讲事实,而不是带有主观倾向。最后再次祝所有的恐友都能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认知,学会恐艾干预方法,彻底走出恐艾症,恐艾中心永远是您们背后最稳固的靠山。

来源:恐艾干预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