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好几个同业来打听智选,是每一天!我们其实很早就对同业毫无保留分享过我们的布局思路,但是很多同业听完以后都觉得很难在公司推动这样的战略,没有可复制性。”永赢一位内部员工透露,今年一季度大火的智选系列出圈后,很多基金公司的同业都来咨询这个产品线
“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好几个同业来打听智选,是每一天!我们其实很早就对同业毫无保留分享过我们的布局思路,但是很多同业听完以后都觉得很难在公司推动这样的战略,没有可复制性。”永赢一位内部员工透露,今年一季度大火的智选系列出圈后,很多基金公司的同业都来咨询这个产品线的布局逻辑。
一家公募的电商负责人和永赢员工交流后说:“回去我们和领导也汇报一下,看看能否做一个类似的产品线。”
“很多人都以为布局智选系列难度最大的是选贝塔、选细分行业,其实这个方法论并不难,即沿着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布局国家鼓励的大方向。真正有难度的在于勇气,”上述员工表示,“十来个发起式基金,在市场最困难的时候自掏腰包成立,中间一度给公司亏了几千万,有多少家公司有这种魄力,能承受这样的压力?”
自2005年中国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成立,银行系基金公司已经诞生20年,如今总数已有15家。回顾公募基金早期销售渠道,银行几乎垄断了基金销售市场。凭借这样的先天禀赋,早期银行系基金公司得以快速发展。
2017年后,伴随电商平台与券商业务的相继兴起,银行渠道的优势被撬动,再加上普遍低于市场的薪酬体系,优秀基金经理极易流失。且银行系多主攻固收业务,在权益市场上行时,优势进一步被削弱。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曾经一度位居行业非货规模前十的部分银行系公募,现在已经退步到20名开外。而在前20的榜单里,又赫然新增了非典型的“银行系”基金。
永赢基金,是2013年最后一家获批的城商行系基金公司。起步晚,开局难,不到12年时间,不但超越所有同期城商行系基金公司,甚至超越诸多国有大行背景的银行系公司,还是令人有些侧目的。
924行情以来,主动权益又开始搅动风云,“权益大厂”们憋了好几年,排位终于纷纷上升。“固收大厂”永赢基金居然依然势头不减,非货规模位居行业第18名,权益业务更是和行业的传统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季度主动权益规模增长162.53亿元、主动含权规模增长298.09亿元,增长规模均位居行业第一。
----这个难度不亚于《灌篮高手》中县立湘北高中一路打入全国总决赛。
曲折开局 挑战重重
2023年,金融人事曾经梳理过永赢的发展路径。成立伊始,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占多少,甚至前三年还走了一些弯路,在同期成立的城商行系基金公司中基本无优势可言,也几乎没有存在感。16年开始,来自宁波银行的两位管理层掌舵,带领公司从行业非货60名开外一路发展到23年中的21名、非货规模从85亿元飙升到2418亿,稳坐“固收大厂”招牌,成为现象级的存在。与此同时,短板也很直观----权益业务薄弱,这也是大部分银行系基金公司被“卡脖子“的难题。
从大部分权益型公募机构的崛起之路不难发现,权益业务的发展,特别依赖于整个股市的上行周期,所以各家权益大厂基于业绩优势、产品线优势,每把握一轮牛市的贝塔就实现一轮“排位调整”。
然而,作为行业后来者,永赢错过了行业早年间的几轮大发展契机,无论是封闭式基金的红利期、开放式基金的爆发期,还是A股6000点和5178点的两轮大牛市行情,永赢都未能“搭上顺风车”。19年这一轮牛市,是永赢第一次面对权益市场的繁荣:2019年末永赢股票类近一年收益排名第1,含权管理规模增至近100亿元。但之后全市场发生的回撤,永赢也未能避免。
权益易帅,再次突围
2022年开始,A股持续震荡下行,权益类产品业绩承压,投资者普遍陷入浮亏,基金行业再度遭遇权益业务寒冬。与历次相比,本轮调整引发的信任危机似乎更为深重。即便是凭借固收业务起家的永赢基金,也第一次迎来“滑铁卢”。
为什么权益产品线看起来丰富多元,但整体表现如此同频?行情调整时,陷入集体低迷?
如何平衡权益资产高弹性的特征,与投资者稳健投资诉求之间的矛盾?
全能基金经理稀缺,后发基金公司除了“挖角”,是否还有别的出路?
……..
据公司内部人士回忆,在2023年半年度会议上,公司领导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名为“失去的信任,拿什么挽回?”的数据图,清晰展示了2022至2023中,基金公司非货基金亏损了多少钱,公司旗下权益产品给客户亏了多少钱。展示完数据后,领导发问:“信任是资管行业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不能让投资者赚到钱,这个行业的生命线还能延续多久?我们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上,永赢的管理层一直在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内部进行数轮复盘讨论,外部吸纳行业优秀人才,共同寻找破局方向。备受关注的绩优基金经理高楠、李文宾,23年、24年也陆续加入了永赢,共同对基金行业整体权益业务进行了深度剖析与反思,对公司权益投研体系进行了认真复盘、迭代。
结论很清晰:
按照资产的波动规律去确定不同产品定位,解决产品业绩同频的问题;
按照底仓型、主题/风格型、工具型、策略型等进行产品线分类,满足投资者不同投资诉求;
按照A股市场与其他市场的差异性,调整投资方法论,打造更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投研团队。
“当行情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是裸泳的人。同样,当行情来临的时候,才知道谁是播种的人。”
在22年之后基金行业持续低迷的那段时间里,永赢基金一直在默默的自我改革迭代,重新梳理产品线,逆势布局了智选系列为代表的一系列权益产品,扩充权益团队人员,打造1+N权益投研体系,提振投研文化……. 去年924行情以来,权益市场行情爆发,永赢基金以现象级人气的硬核科基系列率先领跑,引发行业诸多研究和讨论。
无论是春节后人气爆表的机器人板块、本轮大涨的创新药、deepseek带来的云计算,还是两会重点提及的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永赢都早已布局。其中机器人、创新药、AI计算相关工具型产品业绩表现都是同类第一。
“永赢基金整体比较年轻,所以在新兴行业上更敏锐、更早发现、更有优势。”这是行业在924行情后对永赢基金最直观的看法。
但事实上,新兴行业之外,永赢的传统权益板块上也不遑多让。比如医药,妥妥的传统行业,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在本轮医药行情中表现亮眼。2024年红利行情时,“风险提示坚持者”许拓所管理的永赢股息优选也做了很久的“冠军基”。
前瞻的产品线布局、持续优秀的业绩令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1季度永赢基金主动权益规模增长162.53亿元、主动含权规模增长298.09亿元,增长规模均位居行业第一。偏股混合型规模增量排名TOP10榜单中,永赢是唯一一家有三只产品上榜的基金公司。永赢的权益业务,又赢了一次。
强者恒强 优者愈优
在补全劣势的同时,如何让优势更优?
在交银体系成长起来的刘星宇,也在2023年加入了永赢。2013年以管培生身份加入交通银行的她,从交通银行资管中心到后来的交行理财子,一步步从债券交易员、投资经理升任到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在交行体系供职10年后,刘星宇转投永赢基金,主导搭建了绝对收益团队并开始管理公募产品。
绝对收益团队与固定收益团队一起,共同将永赢多资产投资业务局面打开,形成了永赢基金全面业务条线的另一条护城河。他们按照不同股债配比、不同策略、不同资产进行体系化组合,建立了低波、中波、高波的循序固收增强产品线,收益回撤层次感清晰,各有特点、风格多元。
永赢固定收益部的负责人吴玮是2019年加入永赢,他曾在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担任债券交易处副处长,对人民币债券和相关衍生产品的投资和交易工作非常擅长,多次参与了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上海清算所新产品、新业务的设计与开发。他与公司管理层一起,打造了机构端口碑很高的固收战队。团队早期专注利率策略,逐步扩展至短债、中短债、信用策略及固收+,针对不同市场环境设计产品,形成多元化收益来源,满足客户不同风险偏好。银行出身,风险防控的意识深入灵魂,团队整体注重“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从不选择通过降低风控要求来提升收益。他一直认为,将专业研判、交易优势和系统支持等转化为可复制的超额收益能力,才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价值。
和权益投研团队不同的是,永赢的绝对收益和固定收益团队,都有深深的“银行系”标签。
吴玮和刘星宇,都属于“银行系”,对银行各类投资需求、日常理财客户的投资诉求,都有很感性的认知,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也颇有心得,所以对于固收增强系列产品,不局限于常规的股债拼配,“+”的部分各有不同,分债底+可转债、+红利、+行业类股票ETF、+价值类股票ETF等;纵向再辅以不同投资期限,不同策略,全盘一看,是盘有体系的大棋。有效布局自然也带来了高质量的增长,1季度永赢基金固收+规模增长141.78亿、位居行业前三。在偏债混基金上也做出了特色,1季度规模增长70.98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其中,偏债混合型规模增量TOP3中有两只产品也都出自永赢。
指数短板,拭目以待
银行系公募一直被业内认为缺乏做指数的基因。
在2025年初,永赢基金的新年致辞里曾提到,要“打造平台型公司,追求全面发展”,但在这两年“全民指数”的行情里,权益根基的薄弱对指数业务发展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没有大规模的权益基金“做底”,永赢没有全面开花发展指数基金的“财务基础”,只能在产品布局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上“卷自己”。在布局了多层次的宽基基础上,还首创多只全市场指数产品,其中黄金股ETF规模超过38个亿,通用航空ETF规模接近6个亿,都已是同类规模最大;同时,从产品线上不难看出,永赢对科技创新方向有特别的偏好。这些产品通过创新填补市场空白,帮助投资者把握相关板块行情,也为永赢的指数业务掰开一线生机。
但是,持续“首创“本就很难,加之指数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昂的业务成本下,谁都不知道这轮“指数大战”的热度何时会降,更不知道多少公司可以将这项业务一直发展下去。永赢基金能否在这一轮被动投资发展大潮中做出差异化优势,如何破局这一商业模式,也是未来的重大挑战。
写在最后
2023年中,永赢基金用了近10年时间从行业60多名跃升至20名,已被行业称为“最强逆袭”。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管理总规模先后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上升到5039亿元,较23年末增长1440亿元;非货管理规模3218亿元、较23年末增长近800亿元,非货排名进一步跨进行业第18。更重要的是,整体规模中含权占比明显优化,规模质量更高,这个发展势头不得不引人思考。
也许,这和他们“80后”的核心管理层有极大的关系:够努力、擅研究、管理细,就像他们经常用来激励团队的那句话,“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据说在永赢,中层以上的每个人,不论对行业全局、对口业务的纵向横向情况,还是对公司各产品多维度业绩表现、竞品产品表现、市场重要指数等,心里都有一本清晰的帐。因为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都是战略发展要员,类似“产品会”的战略、战术性会议上,大家会讨论得火花四溅,达成一致后又会坚定高效的执行。“躺平”在永赢没有任何市场,全员拼搏才能持续向前。
努力之上,价值观决定方向的正确性。之前“突围者,永赢”说过“公司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在十字路口,前后左右应该怎么走,公司往往会选择比较难走的那一条路。”彼时,公司直面权益投资和个人客户这个短板,在冰点的市场下,持续逆势布局权益、努力探索更好服务个人投资者的方向,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初步突破这些瓶颈。
保持克制,也是永赢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指导公司重大决策。2月初,面对智选系列的火爆,永赢最先做出限购的决定,并在季报中反复提示风险。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略高于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第二个10年,永赢开了个好头,但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多挑战。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