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中旬,走进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古枫翠绿,立于田间,树下石凳上坐着纳凉的老人。斜风细雨,龙涎井旁,村民们骑着摩托前来打水。
5月中旬,走进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古枫翠绿,立于田间,树下石凳上坐着纳凉的老人。斜风细雨,龙涎井旁,村民们骑着摩托前来打水。
“村里这两年变化大,添了路灯、文化长廊,水井都修了凉亭,打水不湿鞋了!”返乡青年小谭笑着说。
村里的新面貌,离不开湖南工业大学驻村工作队——两年时间,3位大学老师,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能为乡亲们带来哪些改变?
走下三尺讲台,深入村头巷尾
“工大这3位老师来的头两个月,村部办公室的灯每晚都亮着。”村民刘志容回忆,这在村里也是“稀罕事”。
2024年10月18日,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望一行抵达茶陵高陇镇,开展乡村振兴帮扶调研。祝笋 供图
2023年6月,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会研究推荐祝笋、陈蔚新、谭秋华3名教职工为新一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祝笋任队长。“走进村民家中、走到田间地头,以实干实绩助推龙匣振兴。”工作队出征座谈会上,学校党委书记刘望对驻村工作队队员提出如是要求。
当月,工作队正式入驻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到村里第一件事做什么?工作队入户走访、实地调查,召集村干部、企业代表、党员等召开座谈会,一个月时间内村部会议室来来往往至少30人。对龙匣村村情了然于心后,工作队主动作为为龙匣村制定了一份《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实施方案》。
湖南工业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成员:祝笋(中)、陈蔚新(左)、谭秋华(右)。刘韵霞 摄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两年来该校党委书记刘望多次赴龙匣村调研,并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实地察看帮扶项目现场、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监测户及困难群众代表等。两年来,学校各单位部门在龙匣村走访慰问,累计捐赠资金38.8万元。
同时,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学院部党政负责人+驻村工作队及镇村干部”与帮扶对象实行“二对一”双结对,“陈老师、谭老师驻村前没这么多白头发。”“祝队长开车来茶陵的路上,还要安排接送孩子。”……村委会议室里,3位驻村老师互相调侃,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驻村工作虽苦犹甜。
龙匣村千年古枫,树下休闲石椅、防水木板为湖南工业大学出资修建。刘韵霞 摄
发掘东阳文化,催开文旅之花
大学老师驻村,从擅长的事入手,串起文化纽带。
“我们走访发现,龙匣村有东阳文化、茶陵诗派等宝贵的文化资源。”驻村工作队队长祝笋介绍,李东阳是茶陵历史上四大学士之一,曾官至明朝内阁首辅,是“茶陵诗派”的领导者。
龙匣村东阳文化长廊。刘韵霞 摄
于是,工作队先后邀请学校城市与环境学院赵先超教授团队、宣传统战部田定湘教授团队、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陈罗辉团队来村实地勘察,进行规划和设计。同时,推进国学大讲堂、千亩荷塘观景区、东阳文化长廊等项目,逐步向村民揭示农文旅融合这张蓝图。
2024年8月至10月,茶陵“趣”村游·2024“荷美”龙匣乡村游活动举行。工作队前期发动村民自主改造民宿、支持建设荷趣溪谷露营基地,实施村内主干道路及重点区域亮化工程,并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太阳能庭院灯。
承载着东阳文化的历史墙绘、合力新修的宗嗣祠堂、意境优美的诗词歌赋,不仅留住了村庄的“魂”,还聚焦乡村旅游富民效应。
湖南工业大学学生为龙匣村进行墙面彩绘。刘韵霞 摄
“工作队的3位老师都平易近人,为民宿改造提供了很多有效建议。”东阳山庄老板娘李慧说,村里文化设施增多后,游客更愿意留下来多住一晚了。
“游客多了,环境好了,小孩子有处可去了,我们也有生意做了!”龙匣村村民丁艳笑容洋溢,她兴奋地表示,“趣”村游活动期间,她在荷花田边支起热狗摊位,备了三天的货,竟然一天就卖完了。
龙匣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文说:“有了文化认同感,村里干事创业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在干活,谁也不好意思闲着。”
祝笋介绍,“趣”村游活动吸引游客2万余人,带动当地村民营业收入超16万元,也促进更多游子归乡。2024年12月,龙匣村获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4年8月至10月,茶陵“趣”村游·2024“荷美”龙匣乡村游活动举行。祝笋 供图
促进产业发展,书写村民致富经
乡间小路上,驻村工作队队员谭秋华骑着摩托车,前往湖南省光宇顺电测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开设的就业帮扶车间。
“在车间里务工的村民还有什么需要?”驻村即将结束,谭秋华想尽可能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天气热了,我们想要几台电风扇,希望能在墙上开几扇窗户。”就业帮扶车间负责人刘秋容表示,五一假期刚结束,谭老师就想着车间工人,大家十分感动。
为了扩大脱贫群众和村民就业面,该车间由驻村工作队对接校友企业湖南光宇顺电测科技有限公司设立,每年可解决20至30名村民就业,每年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为3.5万元。
龙匣村光宇顺就业帮扶车间。刘韵霞 摄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引进株洲晨叶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在村流转土地300亩,进行酸枣仁、连翘等中药材的种植、收购、加工,以此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坐拥千亩荷花池,驻村工作队还鼓励村民投资建设石窝潭莲子加工厂,村集体入股占三分之一,实行利润分成。
“按照村内现有的莲子种植600亩规模,年总产值为102万元。”龙匣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文华坦言,湖南工业大学3位老师驻村期间,是近年来村干部最充实、最辛苦的两年,也是村集体收获最大的两年。
工作队进驻前,2022年龙匣村集体经济收入为6.6万元,2024年龙匣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0.4万元,增加73.8万元。去年8月,工作队《田畴沃野织锦绣,东阳故里产业兴》案例材料获评“株洲市驻村帮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吹开文明新风,推动基层善治
记者参加龙匣村婚礼并按当地标准随礼。
今年1月21日,记者来到茶陵县龙匣村,恰逢一户人家办婚礼。
“村里办红白事,除了至亲,邻里村民都是按一斤肉价的标准送礼。”新郎的姑父打开礼金簿,李家、吴家……村里来的数十人都随礼20元,约为市面上一斤猪肉的价格。
“快过年了,我和爱人专门回老家结婚,在村里办酒热闹、负担小。”新郎吴代飞说,只收20元礼金,宾客的祝福更纯粹,婚礼也其乐融融。
龙匣村村规民约。刘韵霞 摄
记者得知,龙匣村素来有“肉价随礼”的风俗,当地人习以为常,并不觉得稀奇。直到湖南工大驻村工作队一行来到龙匣村,才将这一宝贵传统发扬、传播,并收录于村规民约。
“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人的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陈蔚新告诉笔者,龙匣村留守老人、儿童多。
龙匣村合约食堂。刘韵霞 摄
为了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去年,工作队与支村两委商议,决定利用村祠堂和民政部门资金建设一座合约食堂,免费向65岁老年人供餐;并成立南溪文艺团、举办糍粑节,为老年人举办集体生日庆典。
这些举措的推行,获得相关单位部门的高度重视——2023年,龙匣村获评湖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2024年11月,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赴龙匣村调研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工作……
湖南工业大学出资修缮龙匣村龙涎井。
“龙匣村,底蕴厚,状元第,学士里……”如今,龙匣村古枫树下,嬉戏的孩童将村规民约当童谣。湖南工业大学驻村工作队的任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他们用700多个日夜,将大学讲堂里的理论化作田间地头的春风。
一支由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与文明新风共同谱写的田园牧歌,正和着荷香与稻浪,向着更远的未来流淌。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