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下午,习近平主席踏入始建于东汉年间的洛阳白马寺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佛教中国化和寺院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主席踏入始建于东汉年间的洛阳白马寺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佛教中国化和寺院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行程,不仅是对古老佛教寺院的探访,更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深度审视,为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指明了清晰方向。
白马寺:佛教中国化的千年见证者
洛阳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宛如一座屹立千年的文化丰碑,见证了佛教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的历程。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白马寺便成为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起点。从最初翻译佛经、传播教义,到后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白马寺承载着无数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瞬间。
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不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思想、艺术、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佛教教义与儒家“仁爱”、道家“自然”思想的融合,到佛教艺术如石窟造像、壁画等与中华传统绘画、雕塑技艺的结合,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每一步探索与实践。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平台,让佛教这一外来宗教逐渐具有了中国特色,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历史与实践的必然选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事实证明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正确性。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例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到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林立与繁荣,再到宋元明清时期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进一步融合,佛教始终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
这种中国化的发展,不仅使佛教在中国得以延续和传承,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佛教的慈悲、平等、因果报应等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道德伦理等观念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同时,佛教的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在当今时代,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积极引导宗教融合:奏响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
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为宗教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相结合,可以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求宗教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当今社会,宗教可以在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公益慈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许多宗教团体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教育助学等公益活动,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习近平总在洛阳白马寺的考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让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王艺桥)
来源:辽港商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