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时评丨破除AI焦虑:家校当合力踩稳教育“跷跷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8:03 2

摘要:当聊天机器人写出满分作文,AI制图工具绘制美术作业成为常态,教育领域正面临“技术便利性”与“学习真实性”的新焦虑。近期,某高校教授因学生滥用AI做作业而发布的“发疯文学”视频在网上热传,恰是社会焦虑的戏剧化呈现。教育部5月12日出台相关指南划下底线:AI应是辅

当聊天机器人写出满分作文,AI制图工具绘制美术作业成为常态,教育领域正面临“技术便利性”与“学习真实性”的新焦虑。近期,某高校教授因学生滥用AI做作业而发布的“发疯文学”视频在网上热传,恰是社会焦虑的戏剧化呈现。教育部5月12日出台相关指南划下底线:AI应是辅助学习的“脚手架”,而非替代思考的“代笔人”。全社会既应有对技术变革的前瞻把握,又要坚守教育育人的根本立场。

毋庸讳言,在一些相对模式化的作业上,AI确实手到擒来。那么,如何将AI的使用保持在可接受限度内,警惕可能产生的依赖性,不让其剥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成长的空间?这就要求学校要守住教育的专业性,家庭应当好数字的“守门人”,要把准手里的指挥棒,多鼓励孩子勤于动脑,产生独具灵性的想法,不能放任产生高度依赖,产生无可挽回的“破窗效应”。

要求不依赖,但也不等于不应用。家校方面在担忧学生使用AI工具的同时,如果简单地把工具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妥。我们应当对能够合理使用工具的学生给予鼓励。他们能够主动接触AI、适应AI、喜爱AI乃至“玩转AI”,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思考的能力也值得珍惜培养。

加强有效引导,家校合作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建立动态分级管理体系,教育目标应从“防范AI作弊”转向“培养AI领导力”,从技术方、学校端、家庭侧构建教育AI治理共同体。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禁止技术,而是培养比工具更不可替代的人类特质。当AI能完成所有机械性学习时,教育必须转向培养“AI不可替代的能力”,包括提出真问题的勇气、跨领域联结的智慧,以及在算法洪流中坚守人性价值的定力。

当然,如何更好地引导、培养、提升学生的AI技术素养、知识认知水平,以及如何在技术赋能中成长为人格完整、思维丰盈,无法被技术代替的“人”?在这些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面前,学校、家庭确实要合力踩稳“跷跷板”,通过“疏堵结合”的策略和智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记者:黄昌怀

摄像:赖宁

主播:左正

视频编辑:王媚

编辑:陈柳颖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黄艳

来源:考试可以不用脑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