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中美两国正进行着一场复杂而危险的博弈。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兰德公司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策略——“用中国的战法打败中国”。这个策略听起来大胆甚至有些挑衅,但它究竟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具体的考量和依据?它在现实中又能走多远?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中美两国正进行着一场复杂而危险的博弈。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兰德公司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策略——“用中国的战法打败中国”。这个策略听起来大胆甚至有些挑衅,但它究竟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具体的考量和依据?它在现实中又能走多远?
兰德公司成立于1946年,最初是为美国空军提供研究支持的一个机构。那时候正值二战刚结束,美国需要为未来的军事技术规划方向,兰德应运而生。1948年,它脱离军方,成为独立的非营利组织,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军事扩展到外交、经济、社会政策等多个领域。
在冷战时期,兰德公司为美国的核战略和太空竞赛立下汗马功劳,最出名的例子是它曾预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时间,误差仅两周,这让它在华盛顿的政策圈子里声名鹊起。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崛起,兰德公司把目光转向了这个新兴大国。它开始系统性地研究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试图为美国政府提供应对策略。兰德的研究人员中有不少重量级人物,比如戴维·C·戈姆伯特,他曾在美国国防部担任过高官,参与了2016年那份广受关注的报告《与中国开战:不可思议的思考》。
这份报告通过模拟中美冲突,分析了可能的军事和经济后果。还有安德鲁·斯科贝尔,他专注于中国的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2020年参与撰写的《中国宏伟战略》报告,展望了中国到2050年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美国的挑战。
兰德公司的研究不只是纸上谈兵,它通过与美国政府、国会和军方的密切合作,直接影响政策走向。比如,近年来美国推动的“四方机制”和“奥库斯”联盟,就有兰德公司研究成果的影子。
不过,它的报告也常引发争议,有人觉得它夸大了中国威胁,甚至有推波助澜的嫌疑。比如2016年的那份报告,就被批评低估了中国核反击能力,显得过于乐观。
这个策略的灵感来源于中国自己的军演,尤其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简单来说,中国的A2/AD战略是通过部署反舰导弹、弹道导弹和电子战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限制敌方军队的行动自由。特别是在南海和台湾海峡,中国用这种方式打造了一个“禁区”,让对手难以靠近。
兰德公司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办法挺管用,于是提出:美国何不也学学这招,反过来限制中国?具体点说,就是美国和它的盟友也搞一套类似的A2/AD系统,把矛头对准中国海军。这个策略有个专业名字,叫“远程封锁”,核心是通过控制关键海上通道,掐断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命脉。
2013年的一份兰德报告里详细讲了这个想法。报告建议美国帮盟友部署反舰导弹,覆盖几个关键海域: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还有日本、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的水域。这些地方是中国能源和贸易运输的咽喉,比如中国80%的石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被封锁,后果不堪设想。
报告提到的潜在盟友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台湾、菲律宾、韩国、泰国,甚至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有的已经跟美国有军事合作,但要让这套系统运转起来,还得靠美国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卫星数据、目标定位和通信网络。
这个策略听着挺有创意,把中国的招数拿过来反制中国,颇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味道。但要真干起来,细节多得让人头疼。美国自己的A2/AD系统得靠卫星和侦察机提供实时信息,可中国的电子战能力也不是吃素的,干扰一下就能让整个计划打折扣。而且,盟友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多国家跟中国经济联系紧密,不一定愿意蹚这浑水。
更重要的是,兰德公司自己也承认,这招没法彻底压倒中国。中国有强大的陆基导弹系统,空军和火箭军都能威胁盟友的设施,电子战能力也在快速提升。也就是说,这套“远程封锁”顶多是个辅助手段,想靠它全面解决问题不太现实。报告还特别提醒,要小心操作,别让中国觉得这是“遏制”政策,不然可能会激化矛盾。
自从兰德公司提出这个策略后,中美在军事上的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美国也试着把这套想法落地。比如,2024年,美国通过“四方机制”跟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加强了联合军演,演练了在南海的封锁行动。
在菲律宾,美国还增加了军事基地的使用权,部署了更多反舰导弹和侦察设备。这些动作多少带着兰德公司建议的影子,试图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A2/AD网络。
但实际效果呢?只能说差强人意。盟友的配合是个大问题。比如印度尼西亚,2023年跟中国签了基础设施合作协议,显然更看重经济利益,不太想掺和军事对抗。马来西亚也一样,跟中国的贸易额高得吓人,谁会为了美国的战略冒险跟钱过不去?再看技术层面,美国的系统依赖卫星和侦察机,可中国的反制手段也在升级,电子战一打,效果就得打折。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根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12月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国海军到2030年预计会有435艘舰船,核武库也会从2024年的500枚增加到2035年的1500枚。
南海和台湾周边的军事活动更是常态化,2023年以来,中国的军机和军舰几乎每天都在台湾的防空识别区晃悠。这些动作表明,中国正通过军事现代化和区域影响力扩张,硬生生顶住了美国的压力。
外交上,中美也在试着降温。2023年11月,中美领导人在木屋峰会后恢复了军事对话,国防部长级会谈和海上协商机制都重启了。2024年5月的香格里拉对话,美国防长还跟中国军方高层面对面聊了一回。虽然这些对话没解决根本分歧,但至少降低了误判的风险。
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像戈姆伯特和斯科贝尔,他们的报告还是有分量的,但落实起来受限太多。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更倾向单边行动,比如加关税,而不是兰德公司推的盟友合作模式。这说明,兰德公司的策略在理论上挺有道理,可现实里总有各种绊脚石。
“用中国的战法打败中国”听起来很带感,但细究起来,挑战一大堆。首先是盟友的意愿。报告里列了那么多国家,可真要拉他们下水,得看他们愿不愿意。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跟中国的经济联系不是一般的深,2023年的贸易数据就能说明问题。澳大利亚和日本倒是跟美国走得近,可一旦涉及跟中国正面冲突,他们也得掂量掂量。
其次是中国的反制能力。中国的火箭军有“东风”系列导弹,射程和精度都不含糊,足够威胁盟友的设施。海军方面,055型驱逐舰和航母编队的实力也在稳步提升。更别提电子战了,中国在这块的投入很大,美国的卫星和通信系统能不能顶住还是个问号。
还有外交和经济的平衡问题。如果美国真把“远程封锁”玩大了,中国可能会在其他领域反击,比如限制稀土出口,或者在“一带一路”沿线拉更多国家站队。到时候,经济损失和国际孤立的风险,美国未必承受得起。
兰德公司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报告里反复强调要谨慎。他们不是没考虑过这些困难,但解决办法不多。这策略看着像个妙招,可实际操作起来,更像是理论上的灵光一闪,落地还得看运气。
中美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怎么处理这场博弈。兰德公司的研究给美国出了不少主意,但也提醒大家,军事对抗不是万能钥匙,后果可能谁都算不准。眼下,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确实更密集了,可中国的反制也越来越硬核,双方的较量短期内不会停。
与此同时,两国也在试着找平衡。军事对话的重启是个信号,说明谁都不想把事情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台湾问题、南海争端这些核心矛盾还在,竞争的主旋律没变。兰德公司的策略提供了一个思路,可要真解决问题,光靠封锁或者模仿远远不够。
从更大的视角看,中美博弈不只是军事上的角力,还有经济、科技、外交的全面较量。兰德公司能影响美国的政策方向,但决定未来的,还是两国怎么在复杂环境下找到共存的路。
“用中国的战法打败中国”是兰德公司献给美国军方的一剂“毒计”,试图通过模仿中国的A2/AD能力,反过来限制中国的海上活动。这个想法挺有新意,也确实抓住了中美战略竞争的痛点。但落实起来,盟友配合、技术瓶颈、中国的反制能力,还有外交经济的平衡,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来源:墨珑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