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娶了亲生女儿的闺蜜,没想到二人所生的儿子,成了人间悲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9:21 2

摘要:张大千原名张正权。他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父亲张怀忠是个小盐官,母亲李菊笙精通诗书和绘画,对张大千的艺术启蒙影响深远。他小时候跟着母亲和姐姐学画,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07年,他开始正式学习绘画,1911年进入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读书,后

1947年,48岁的张大千迎娶了18岁的徐雯波——自己女儿张心瑞的闺蜜。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们的儿子张心建,最终却走上了一条悲剧之路。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他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父亲张怀忠是个小盐官,母亲李菊笙精通诗书和绘画,对张大千的艺术启蒙影响深远。他小时候跟着母亲和姐姐学画,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07年,他开始正式学习绘画,1911年进入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读书,后来又在重庆求精中学和江津中学接受教育,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

1917年,张大千东渡日本,进入京都艺专学习印染技术,同时钻研绘画。1919年回国后,他在上海拜书法名家曾熙和李瑞清为师,专攻魏碑书法,还兼修行书、草书、篆书和隶书,书法功力日渐深厚。

1925年,他在上海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100幅作品,没几天就卖光了,从此名声大噪。他的画风融合了传统笔墨和西方透视技法,山水画气势恢宏,花鸟画清新雅致,人物画则充满古典韵味,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1931年,张大千和哥哥张善孖一起去日本交流,1932年搬到苏州定居,1933年至1934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书,把自己的绘画理念传授给学生。1941年至1943年,他带着团队到敦煌临摹壁画,耗时近三年,完成了280幅临摹作品,不仅保存了古代艺术的精华,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1944年,他在重庆举办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观众络绎不绝,他的艺术地位更加稳固。这段时间,他还逐渐摸索出“泼墨”技法,把传统水墨画推向了新的高度。1949年,他创作了长达10米的《长江万里图》,气势磅礴,成为我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大千的个人生活也很引人注目。他一生结过四次婚,子女众多。

第一任妻子曾正蓉是母亲的侄女,1919年经父母之命结婚,生下长女张心庆。曾正蓉性情温柔,一直留在四川老家照顾家人。第二任妻子黄凝素,1922年15岁时嫁给他,生了八个孩子,包括女儿张心瑞。黄凝素年轻貌美,和张大千感情很好,但1946年两人因性格不合离婚。

第三任妻子杨宛君,1935年结婚,没有生育,陪伴张大千游历各地,生活颇为浪漫。第四任妻子徐雯波,就是咱们接下来要重点讲的,她是1947年嫁给张大千的,生有一子张心建和一女张心碧。

1949年,国内局势动荡,张大千决定离开内地去香港。当时他通过朋友张群只弄到三张机票,面临艰难抉择。最终他带走了徐雯波和黄凝素的女儿张心沛,把年幼的张心建和张心碧留在了内地,托付给友人照顾。后来,他辗转去了印度、巴西、美国等地,继续艺术创作,举办了多次画展,国际名声越来越响。

1956年,他在法国和毕加索见面交流,毕加索称赞他“真正的艺术在东方”。1978年,他定居我国台湾地区,建了“摩耶精舍”,晚年虽思念故乡却未能回内地。1983年4月2日,他因心脏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4岁。他的作品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一大千”,2023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限制出境文物,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张大千和徐雯波的婚姻,是他人生中最具争议的一段。徐雯波比张大千小整整30岁,出生于1929年,是张大千二女儿张心瑞的闺蜜。她从小喜欢画画,对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充满崇拜。1943年,14岁的她第一次通过张心瑞拜访张大千,从此成了他画室“大风堂”的常客。张大千对这个聪明灵动的少女印象深刻,经常亲自教她绘画技巧,两人的关系逐渐拉近。

到了1947年,张大千48岁,徐雯波18岁,两人决定结婚。

张心瑞对此感到难以接受,但她无力阻止父亲的决定。徐雯波的家人起初也坚决反对,认为张大千年纪太大,而且有好几任妻子,婚姻背景太复杂。但张大千坚持己见,甚至把画室搬到徐家附近,经常上门展示才华,最终打动了徐家人。加上徐雯波怀孕,家里不得不点头同意。

1947年,张大千和徐雯波在上海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办得很热闹,张府宾客满堂,但张心瑞的心情却很复杂。婚后,两人感情不错,徐雯波年轻有活力,还能帮张大千处理一些事务。

张大千对她也很疼爱,后来还以她为主题画了不少作品,比如《致徐雯波七十自画像与黑虎》,足见他对这段婚姻的重视。1949年,他们的儿子张心建出生,张大千一度希望这个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艺术衣钵。

1949年,国内形势急转直下,张大千决定离开内地。他本来想带上徐雯波和张心建,但机票有限,徐雯波提出让黄凝素的女儿张心沛同行,因为张心沛年纪小身体弱。她以为只是暂时分开,等局势稳定就能回来接孩子。

于是,张心建和3岁的妹妹张心碧被留在了内地,托付给了一位朋友。

张心建是张大千和徐雯波的儿子。他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因为局势原因离开内地,他和妹妹张心碧被留在了成都,由父亲的朋友暂时照顾。那位朋友经济条件有限,没能长期抚养他们。

1953年,张心建被送到了张大千的第一任妻子曾正蓉那里。曾正蓉虽然和张心建没有血缘关系,但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养大。她教他读书写字,家里条件虽苦,她还是尽力让他过得像样点。张心建也很懂事,把曾正蓉当亲妈,对抛下他的生父母却没什么感情。曾正蓉的女儿张心庆也把他当弟弟照顾,姐弟俩感情很好。

张心建小时候挺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成都铁路局当电工,工作踏实,同事们都喜欢他。他还交了个姓邓的女朋友,两人感情稳定,还计划着结婚。那时候,他的生活看起来挺有盼头。

然而,1960年代末,情况急转直下。有人举报他是“叛国投敌分子张大千的儿子”,说他有海外关系,政治背景不干净。铁路局迫于压力把他开除了,女朋友也因为扛不住舆论跟他分了手。曾正蓉因为牵连也被单位冷落,家里日子一下子难了起来。

接连的打击让张心建彻底崩溃。他四处找工作,但因为父亲的身份问题,哪都不要他。生活没了着落,他心里也越来越绝望。

1971年7月,他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躺在铁路上等火车碾过去。结果火车轧断了他的双腿,他却没当场死掉,被送进医院抢救。他活了下来,但成了残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医院挣扎了几个月后,他因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去世。

张心建死前给姐姐张心庆留了封信,信里满是对生活的失望和对家人的牵挂。他写道,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孩子,又背上父亲的污名,活着太累了,让姐姐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

可惜这封信被单位没收了,没能送到张心庆手里。他的死讯过了好几年才传到张大千耳朵里。据说1974年,张大千在给哥哥张厉生的信里提到,听说张心建可能不在了,让哥哥帮忙打听,但他也说自己不会太难过。不过,1983年他去世时,遗嘱里还是提到了张心建,可见他心里还是放不下的。

徐雯波得知儿子和女儿张心碧(因病早逝)的死讯后,心痛不已,但她没多说什么,继续默默陪着张大千。

张大千晚年在海外的艺术事业依然很成功,他在巴西建了“八德园”,在美国住了10年,创作了不少巅峰之作。1974年,他被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他定居我国台湾地区的“摩耶精舍”,直到1983年去世。徐雯波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生活,也成了他晚年创作的灵感来源。

如果他能带走这个儿子,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可历史没有如果,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再高,也掩盖不了家庭的遗憾。

来源:盛苍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