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量从十到千,这家知名减重中心如何发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9:30 2

摘要:从2000年手术量仅有10余例的“孤独探索”,到如今年手术量近千例;从最初手术后对患者的被动管理,到如今覆盖全周期的主动管理;从单一外科手术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手术十大原则”“纵向管理模式”的中国方案输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的成长轨迹,折射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2000年手术量仅有10余例的“孤独探索”,到如今年手术量近千例;从最初手术后对患者的被动管理,到如今覆盖全周期的主动管理;从单一外科手术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手术十大原则”“纵向管理模式”的中国方案输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减重外科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的奋进历程。

在这里,每一台手术都是“量体裁衣”的精准艺术,每一次管理都是“以心换心”的温度实践,每一次国际交流,都是中国经验与世界对话的铿锵之声。

走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看他们如何用25年光阴,将一把手术刀锻造成改写生命的钥匙,在肥胖诊疗的荒原上,开辟出一条融合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中国路径”。

从单刀试水到学科成型:回首减重中心25年发展之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理中心是由王存川教授所带领,由减重外科医生、临床营养师、减重个管师及心理辅导团队组成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图1)。目前已累计服务患者约30万(线上线下)人次,成功帮助众多患者实现健康减重,改善代谢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图1:减重中心团队照

当时间回溯至2000年,国内减重手术还寥寥数几,王存川教授在赴美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减重手术的临床价值,回国后便迅速开启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外科的探索之路。

王存川教授回忆起减重中心共经历的3大关键时间节点:

2000-2009年为探索期,当时年手术量为2-30例,主要以外科医生“单打独斗”为主,术后随访也由医生个人跟进,常常导致患者失访与手术效果的不确定。

2009-2020年为转型期,在引入独立减重个案管理师制度后,管理方式从“横向管理模式”(院前评估、院中专科化管理、院后长期随访分别由不同的独立团队完成)转为“纵向管理模式”,为每个减重外科治疗组医生配备专属减重个管师,从术前咨询到术后随访,由小组成员全程负责,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也使医生更加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保障了治疗效果与长期效果。这一时期,我们还组建了多学科管理团队,并于2019年正式成立体重管理中心(图2)。图2:2019年体重管理中心揭牌仪式

2021年至今为成熟期,在此阶段,中心年手术量已接近1000例。不仅在减重中心内部全面推广体重长期管理的概念,团队还主持或参与制定多部国际、国家级指南与共识,推动减重手术写入教材。

历经20余年发展,科室不仅实现了手术质与量的飞跃,还在科研、学术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开花:

上下滑动查看

在科研方面,中心积极开展肥胖与代谢疾病的临床研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中心还与多家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科室于2024年牵头启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EASTER Trial”,联合四川、湖北、江苏等地知名三甲医院,为减重手术方式选择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推动国际指南的“中国经验”写入。

在学术方面,科室累计发表SCI论文数百篇,其中近百篇发表于Obesity Surgery等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

在指南与教材编写方面,王存川教授参与了2024年国家卫健委《肥胖症治疗指南》和《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与《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年版)》;其团队主持撰写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治疗指南(2019版)》等近10部指南与共识,推动与领导了将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内容写入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减重外科的规范化发展。

手术台前的“精算师”让减重成为“量体裁衣”的艺术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于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医院设有肥胖门诊、体重管理中心等多种模式。

在门诊就诊时,当患者对自身情况已有较为明确的了解时,可以直接拨打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团队的官方电话,或添加工作人员的微信*,详细说明自己的相关信息。医护人员人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分诊,帮助患者精准就诊,有效避免外地患者因挂错门诊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困扰和时间上的浪费。

即使患者不慎挂错了门诊号,或者未挂到号但希望寻求王存川教授的帮助,患者可以直接走进王存川教授的诊室,一定可以获得加号。

若患者因其他疾病前来就诊,但实际病因根源在于肥胖,也可直接前往体重管理中心寻求帮助。体重管理中心以减重外科为核心,提供患者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这样,患者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图3~4)。

王存川教授表示:“无论患者通过何种途径来到体重管理中心,只要有减重意愿,均会有专职工作人员全程跟进,安排后续的检查和手术事宜。特别是外地患者,我们提供绿色通道,确保患者无需奔波,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图3~4: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常诊疗图(左右滑动查看)

作为最早在国际上提出“精准减重手术”概念的团队,王存川教授对“精准”有着独特的看法:“精准不是口号,而是敬畏生命的态度。我们在对待每一台手术时,都需要‘精雕细琢’,以避免粗糙操作导致并发症(如出血、内疝等)发生。”为此,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团队提出了“精准减重手术”的“十大原则”,其中包括医生状态管理、操作精细化、个性化选择等。

具体来说,首先,要避免医者在疲劳、情绪波动时手术,确保专注度;其次,要确保术中的各项操作实现精细化,比如,精准测量人体小肠长度、对胃容积进行精准控制;最后,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肥胖相关并发疾病、患者需求等,对术式进行个性化选择。

王存川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当前,减重手术的术式较多,但总体可分为3类:第1类是不改变胃肠道总的解剖结构,仅缩小胃容积的手术;第2类是控制减少小肠吸收;第3类是二者融合的术式,每一例手术都需要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饮食习惯、依从性、年龄等进行选择。年轻女性要考虑日后的生育需求;老年人要考虑其胃肠道吸收功能在退化减弱;对于体重过大、存在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还需要考虑到其耐受性。总之,患者的需求和病情不同,其术式选择都会有所差异。精准就是要实现‘量体裁衣’,确保每位患者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最大获益。”

同时,作为国内最早完成BMI>90kg/m2极重度肥胖者减肥手术的减重团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对于此类高危患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王存川教授表示:“首先,我们会在术前通过低热卡饮食、运动、药物辅助等方法,使其体重下降至少5%;其次,我们会与心内科、内分泌科、心理科等科室开展联合评估,对患者的肥胖合并疾病进行管理,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再者,我们会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考虑分期手术,以保证疗效和安全性;最后,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术后管理和随访。”三线突围、技术迭代让减重手术成为“有温度的艺术”

当多孔手术仍主导西方减重外科领域时,中国减重团队已在微创美学与技术革新的赛道上悄然领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于2009年开始试水单孔减重手术,自此便开启了“美观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探索——这种仅通过单一孔隙完成的术式,因术后疤痕较少,迅速获得了年轻女性患者的青睐。但技术突破从来不是盲目冒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在实践中明确了单孔手术严格的适应证:年龄较轻、轻度中度肥胖、适合简单术式(如袖状胃切除术)的患者。对此,王存川教授特别强调道:“虽然我们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已经可以非常成熟地开展单孔减重手术,但我们从不盲目追求孔数,而是确保手术的效果、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

与此同时,团队对患者体验的优化从未止步,成功从切口数量的“做减法”延伸到术后管理的“做减法”。在单孔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团队基于二十余年精准手术经验,将目光投向术后康复的“舒适度革命”,积极践行“无管化”理念:通过精细化止血技术避免术后出血,依托术中精准吻合降低漏风险,最终实现术后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的“全免置”。这一突破使减重中心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至2~3天,不仅为患者节省了住院费用,更让医疗床位周转率得到提升,医疗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图5)。

图5:研发适合国人减重手术的专用引导胃管,并荣获专利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技术攻坚的脚步不止于临床操作,更在于填补器械研发的空白。针对国内早期减重手术依赖通用胃管、精准度不足的痛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外科团队研发出带光源的引导胃管。其光源可透过胃壁,辅助医生精准操作。目前,该器械已获国家专利,在部分医院已有应用,未来随着招标流程的完善,有望进一步普及。

可以说,从单孔技术的“美学突破”到无管康复的“体验升级”,再到专用器械的“精准赋能”,三条技术线交织出中国减重外科的创新图谱——而贯穿始终的,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不变底色。在这里,所有技术革新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肥胖患者在安全与尊严中,重获生命的轻盈。

多维发力构建学术高地中国减重外科走向国际,打出“组合拳”

作为中国减重外科领域个案管理体系的先行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始终以“学术立身”为准则深耕国际舞台。二十余年间,团队累计参加在境外与境内举行的肥胖代谢外科国际学术会议近100多场,发表主题演讲超400场次,有力推动了中国减重外科的声音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图6~7)。

图6:开展国际交流图7:应邀演示推广减重手术

左右滑动查看

“中国年减重手术量已跻身全球前五,亚太第一,但国际话语权仍与手术规模不匹配。”王存川教授直言。在他看来,庞大的病例基数为科研提供了“富矿”,但高质量循证研究、标准化数据库的缺失,制约着中国减重外科从“手术大国”向“学术强国”的跨越(图8~13)。

图8:创办国内第一本肥胖代谢外科专业杂志,并成立杂志社青年联盟图9:举办IFSO-APC会议图10:成立BRICS金砖国家减重外科联盟图11: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减重联盟图12:成立暨南大学肥胖代谢外科研究所图13: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代谢实验室揭牌仪式

左右滑动查看

为推动中国经验走向国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启动了多层次的学术建设工程:

上下滑动查看

学术阵地构建:创办中国唯一一本减重专科杂志——《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搭建起本土学术交流的核心平台;2019年,团队在广州成功主办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亚太区会议(IFSO-APC),通过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共享和技术传播;

国际联盟成立:牵头组建BRICS金砖国家减重外科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减重联盟,联合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共享肥胖诊疗经验;

科研平台升级:成立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代谢实验室,聚焦肥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肥胖综合管理方案;

数据体系建设:构建中国肥胖与代谢外科数据库,通过大样本、全周期的数据,为精准诊疗研究提供支撑。

在人才梯队建设中,中心创新推行“引智+育才”模式:

国际培训基地:作为IFSO亚太区培训中心,累计直接及间接培养来自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以及国内减重外科的专科医护人超千人,持续输出中国减重外科的技术规范与管理经验;

海外研修计划:定期选派医生、个案管理师赴美国、英国等国家访问交流学习,近五年累计派出10人次,重点学习临床研究设计、多学科协作等前沿理念。

“学科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兼具临床经验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王存川教授说道。通过“送出去学技术,引进来建标准”的双向交流,团队正逐步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诊疗思维与科研体系。

结语

从2000年孤身探路到2025年领航国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的25年,是中国减重外科从荒芜到繁盛的缩影。在这里,手术刀的“精准”与管理体系的“温度”共振——单孔手术的美学突破、无管康复的体验革新、带光源胃管的器械创新,勾勒出技术迭代的清晰脉络;而个案管理师的全程守护、多学科团队的无缝协作、国际学术舞台的持续发声,则彰显着学科建设的深层逻辑。

当肥胖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这支团队用“量体裁衣”的诊疗哲学、“精雕细琢”的技术追求、“开放共享”的学术姿态,为中国肥胖患者开辟了一条科学减重的希望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的探索仍在继续。未来,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减重外科将不仅是规模上的“大国”,更将成为理念与标准的“强国”,让更多肥胖患者在科学与温暖中,重获生命的轻盈与尊严。

专家简介

王存川

学术任职:

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联盟(IFSO)亚太区第7任主席

国家卫健委医管所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与质量管理项目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代谢外科综合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肥胖代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暨南大学润良微创外科研究所所长

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所长

《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总编辑

粤港澳代谢与分子医学高权联合实验室主任

个人简介及专业特长: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与减重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连续2年(2023、2024)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者,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近40年,中国第一批腹腔镜外科专家,华南地区最早开展胃肠道肿瘤微创手术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腹腔镜下精准减重手术用于治疗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专家之一;更是颈部无疤痕的经口腔前庭或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全球开拓者;完善与推广腹腔镜各种肝胆胰脾胃肠疝手术,曾经应邀去国内外400多家医院手术演示推广各种减重手术等微创手术,应邀参加全国乃至全球外科相关专业学术会议1000余场。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