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临王羲之《乐毅论》,虽无落款,但有魅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9:52 2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乐毅论》被誉为“小楷之祖”,其真迹虽已湮灭于时光长河,但历代摹本与临作却如星火般传承着这份艺术基因。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乐毅论》被誉为“小楷之祖”,其真迹虽已湮灭于时光长河,但历代摹本与临作却如星火般传承着这份艺术基因。

《乐毅论》原是三国夏侯玄为燕将乐毅辩诬的政论文章,其内容本身便是一场“以文证史”的博弈。

王羲之选择抄录此文赠予爱子王献之,既是对军事智慧的推崇,亦暗含对家国情怀的寄寓。

宋 佚名 临乐毅论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佚名版本虽无落款,但其文本内核仍沿袭了这份“文武相济”的张力——文中“讨齐以明燕主之义”的谋略,在宋人笔下化作横画如阵云、竖笔似戈戟的笔势,字里行间皆见书写者对历史兴亡的沉思。

宋 佚名 临乐毅论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观此佚名《乐毅论》,总结如下特点,供交流。

隶楷交融


如“天”字捺画如刀劈斧斫,向右下方极力舒展,分明是汉隶波磔的遗韵;而“下”字点画取法简牍隶书,以侧锋蓄势向右,形成动态牵引。

这种“楷合隶意”的笔法,既是对王羲之原帖“清雄雅正”气质的继承,又暗合宋代金石学勃兴下对古法的追摹。

宋 佚名 临乐毅论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提按之间的宋式审美

细察“士”字长横粗健如铁,“华”字长横细若游丝,这种悬殊的粗细对比远超唐人法度,显露出宋人对“意趣”的主动追求。

尤其“变”字上部纤细如发、下部捺脚浑厚如鼎,提按之间仿佛苏东坡“绵里裹铁”的美学投射。

宋 佚名 临乐毅论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空间经营的文人巧思


“围”字左竖短缩而不求包覆,“暴”字任笔画繁密自然舒展,这种“不刻意促展”的结字理念,与宋人“尚意”书风中的“天真烂漫”遥相呼应。

米芾曾言“字要骨格,肉须裹筋”,此作中字形的疏密错落,恰似宋画中的留白哲学。

宋 佚名 临乐毅论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佚名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带来的想象空间:

作为可能出自某位科举士子之手的临作,其工整不失灵动的风格,恰是宋代“馆阁体”形成前的过渡形态。黄庭坚曾讥讽“小字莫作痴冻蝇”,此作却以精微笔触证明:规范书写亦可承载性情。

宋 佚名 临乐毅论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越州石氏帖》等刻本的盛行,使得《乐毅论》化身千万。此作中某些笔画的方折化倾向,如“尹”字回锋撇,或许正源自刻工刀法的二次演绎,成为书法传播史上“笔墨—金石—笔墨”循环的鲜活例证。

宋 佚名 临乐毅论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册后残存的骑缝印与题跋残迹,暗示它可能曾是某位文士雅集的品鉴之物。在苏轼、米芾等大家真迹难求的现实中,这类佚名精品恰构成宋代中层文人书法的生态样本。

宋 佚名 临乐毅论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佚名 临乐毅论9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七零后水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