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4月19日,我们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10周年庆典,也借着这个机会,梳理一下做阅读营10年,带给了我什么?
在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笔记《写作13年:上天是如何狠狠奖励我的》,让很多热爱写作的人,认识了我。
其实,我能写到现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就是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我的写作。
我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就创办了一个阅读营。到今年,阅读营第10年了。
今年的4月19日,我们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10周年庆典,也借着这个机会,梳理一下做阅读营10年,带给了我什么?
1️⃣和大家共读了386本书,从文学、哲学、历史、经济到社会学、人类学,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涉及。
因为要给大家提前选书,我的阅读量会是这个的数字的至少5倍,不然我肯定做不到读那么多书。
2️⃣深度讲书35754分钟。10年,我基本上没有过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周末,但也因此,我的直播讲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3️⃣写了143万字的备课笔记,是为了清晰分享而付出的努力。时间一久,认知框架全面迭代。
4️⃣读过的这些书,都成为了我的写作养料,让我不愁思考、不愁素材地写了11本书;
5️⃣和线上的姐妹,保持了10年的交流,见证彼此的毕业、结婚、生子、甚至低谷…这种刚刚好的距离,舒服又滋养。
6️⃣见证了超多小伙伴的成长与蜕变,从阅读小白到能够独立思考、侃侃而谈,甚至成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读书博主。这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7️⃣被“逼”成了半个技术专家。为了更好的阅读和分享体验,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研发好工具,组建了技术团队;
8️⃣认知边界&同理心MAX,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书中触碰不同人生,在讨论中理解迥异观点,内心更平和包容,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评判。
9️⃣长期主义的“肌肉记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本身就是对毅力和承诺的最好磨练。这份看似“枯燥”的重复,也让我在面对生活其他挑战时,拥有更强的韧性。
1️⃣0️⃣更深的自我认知:在引导和分享中,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边界、热情与局限,这是任何外部评价都无法替代的。
1️⃣1️⃣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力量档案库。我的电脑里有几个G的截图,都是充满力量和感动的记忆宝藏。每次回顾,都能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
1️⃣2️⃣30岁,我决定辞职的时候,已经开了阅读营四五年了,它给了我辞职的勇气和经济基础,这份实实在在的底气成为了我人生选择的重要权杖。
我是蓑依:35岁,写作16年,出版7本书;跑步10年,讲书10年,创业6年。
来源:作家蓑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