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联剂于 PVC 塑料中的应用,主要在于优化无机填料与 PVC 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从而显著增进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耐候性。以下乃是偶联剂在 PVC 里的具体应用场景、作用机理以及选型建议:
偶联剂于 PVC 塑料中的应用,主要在于优化无机填料与 PVC 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从而显著增进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耐候性。以下乃是偶联剂在 PVC 里的具体应用场景、作用机理以及选型建议:
一、什么是偶联剂?
偶联剂乃是一类具备“双亲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的两端分别囊括亲无机基团(诸如硅氧基、钛酸酯基)以及亲有机基团(例如氨基、乙烯基、环氧基)。借由化学键或者物理吸附之作用,它能够于无机材料(例如玻璃纤维、金属、填料)和有机聚合物(比如塑料、橡胶、树脂)之间构筑起“分子桥梁”,化解界面相容性欠佳的难题。
核心功能
强化界面结合之力,规避材料分层现象提升复合材料的强度、耐水性与耐热性削减填料团聚状况,优化加工性能二、PVC塑料为何需要偶联剂?
PVC(聚氯乙烯)乃是一种惯常使用的热塑性塑料,被广泛运用于管材、型材、电缆护套、地板等诸多领域。为削减成本抑或改良性能,PVC 当中时常添加大量的无机填料(诸如碳酸钙、滑石粉、硅灰石等),然而填料与 PVC 的相容性欠佳,极易引发如下问题:
1、填料分散失匀:团聚现象颇为严重,形成显著的应力集中点;
2、界面结合疲弱:填料与 PVC 基体易于分离,致使拉伸强度、冲击韧性降低;
3、加工遭遇困境:填料吸油值颇高,增大熔体黏度,对流动性造成影响;
4、耐候性欠佳:水分渗透之后,易促使材料老化。
偶联剂处理
三、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1、化学键理论(主流解释):
偶联剂的亲无机端(诸如硅烷的 -Si-O- 基团)与无机材料表面的羟基(-OH)产生反应,构建共价键;亲有机端(例如乙烯基、氨基)和聚合物进行交联或者物理缠结,达成强界面结合。2、物理吸附理论:
- 偶联剂通过降低无机填料的表面能,提高其与有机基体的润湿性,减少界面缺陷。
四、PVC塑料中常用的偶联剂类型及选择
根据填料种类和性能需求,PVC中常用的偶联剂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选型原则:
碳酸钙填充 PVC:钛酸酯或铝酸酯偶联剂(例如 NDZ-201)为首选;硅酸盐填料(诸如滑石粉):硅烷偶联剂(例如 KH-550)可供选用;高填充体系(填料含量>40%):铝酸酯偶联剂(例如 DL-411)更为适宜,兼具分散与润滑之作用。五、偶联剂在PVC中的核心作用
1、提升力学性能:
拉伸强度:经偶联剂处理后的碳酸钙/PVC 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能够提升 20%至 30%;冲击强度:钛酸酯偶联剂能够促使 PVC/碳酸钙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上扬;弯曲模量:界面结合得以增强,材料的刚性获得显著改良。2、优化加工性能:
降低填料吸油值,削减熔体黏度,提升挤出/注塑效率;铝酸酯偶联剂的润滑效用能够减轻设备磨损。3、改善耐候性:
硅烷偶联剂于填料表面构筑疏水层,阻挡水分渗透,延缓 PVC 老化(诸如户外电缆护套)。4、降低成本:
- 通过高填充(如碳酸钙添加量达60%)降低原料成本,同时保持性能。
六、应用实例与工艺要点
1、碳酸钙填充PVC管材
配方优化:碳酸钙(50%) + PVC 树脂 + 钛酸酯偶联剂(NDZ-201,0.5%至 1%);工艺:将偶联剂以溶剂稀释后喷洒于填料表面,干燥完毕后与 PVC 混合造粒;效果:冲击强度提升 40%,管材表面光洁无缺陷。2、硅烷偶联剂改性PVC电缆料
应用场景:对耐候性具有较高要求的户外电缆护套;配方:二氧化硅(10%) + PVC + KH-550(0.3%至 0.8%);效果:吸水率降低 60%,耐紫外老化性能大幅提升。3、高填充地板革(PVC地板)
配方:滑石粉(40%) + PVC + 铝酸酯偶联剂(DL - 411,1%至 1.5%);优势:填料分散匀整,地板柔韧性优良,加工能耗降低 15%。七、注意事项
1、添加量控制:偶联剂的用量通常为填料质量的 0.5%至 2%,若过量则会致使反增塑效应产生;
2、预处理工艺:建议针对填料实施表面处理(干法抑或湿法),而非径直添加至 PVC 中;
3、与其他助剂协同:需要与增塑剂、稳定剂等相互兼容,以防影响热稳定性。
在PVC塑料中,偶联剂是低成本、高性能化的“隐形推手”。通过合理选择偶联剂类型和工艺,可实现填料高填充、性能优化与加工效率提升的多重目标。
来源:科学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