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实“例”争锋,“AD抽丝剥茧-诊疗思维全国赛暨2025擂主选拔”圆满收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20:44 2

摘要:2025年5月16日,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的 “至爱·新生——AD抽丝剥茧-诊疗思维全国赛暨2025擂主选拔”正式打响!经过全国范围内的激烈角逐,四支精英战队会师沈阳,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竞技盛宴。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5年5月16日,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的 “至爱·新生——AD抽丝剥茧-诊疗思维全国赛暨2025擂主选拔”正式打响!经过全国范围内的激烈角逐,四支精英战队会师沈阳,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竞技盛宴。

本场比赛特邀辽宁省人民医院祝立丽教授担任大会主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华教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张理涛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丽教授担任评委。来自全国各地的皮肤科医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皮肤科疑难案例诊疗思路。

1:大合影

病例分析、激烈角逐,

共享疑难皮肤病诊断思路

比赛设置病例回答及导师奇袭、AI互动、趣味答题三大环节,其中病例抽丝剥茧当属最最精彩环节。四支战队参会选手围绕3组疑难病例进行了深入的诊疗分析,全方位展现了扎实的临床鉴别诊断功底;各战队带队导师则针对每组病例的关键点向其他战队选手发起提问,选手们沉着应对,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变能力。

病例一:5岁女童无诱因发热+瘀斑皮疹

患者基本信息

❖ 患者女性,5岁。

❖ 主诉:发热腹痛2天,四肢躯干起皮疹伴轻度瘙痒1日。

❖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8度)伴轻度腹痛,未予治疗,自行好转;1日前四肢躯干出现水肿性红斑瘀斑,压之不褪色。

❖ 一般体格检查:四肢躯干散在大小不等水肿性红斑瘀斑。

图2:患者临床表现

诊断(互动单选题):

A.荨麻疹性血管炎?

B.嗜中性荨麻疹伴系统炎性疾病?

C.血清病样反应?

D.多形性荨麻疹?

E.血清病?

F.婴儿出血性水肿?

补充病史、完善实验室检查

患儿母亲否认其在前一个月内有药物使用或疫苗接种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及自身抗体筛查,均在正常范围内。Epstein-Barr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的血清学检测阴性,咽拭子链球菌培养亦为阴性。

图3:病理表现

图4:取病理时皮损变化(12小时后)

战队分析

该患儿急性发作,但感染史、用药史及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病理图片里也无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纤维素样坏死,可排出血管炎性疾病。此外,该患儿皮损表现为风团样皮损,且在12小时后就自行消退,具有自限性。因此,四大战队参赛选手最后均考虑该患儿为多形性荨麻疹。

多形性荨麻疹(UM)是一种良性且自限性的超敏反应,主要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环状或多环状的风团样斑块,常呈瘀斑样外观,并伴有短暂性非凹陷性水肿。皮损起病迅速,通常于24小时内自行消退,这一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形态类似皮肤病的重要依据。

图5:华山π战队

专家点评

王华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儿科门诊诊疗中,需要重点关注患儿年龄。例如,婴儿出血性水肿通常发生于两岁龄以下儿童,而本例患儿年龄为5岁,故首先可排除婴儿出血性水肿。本例患儿病理主要显示为血管周围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没有明显血管炎存在,故可排除荨麻疹性血管炎。”

张斌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针对婴幼儿荨麻疹样皮损,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要与自身炎症性疾病相鉴别。”

病例二:中年患者周身皮疹2月余

患者基本信息

❖ 男性,56岁。

❖ 主诉:周身皮疹2月余。

❖ 现病史:3月前出现低热、乏力、纳差,口服草药1月,无明显缓解。

图6-8:患者行专科检查图示

诊断(互动单选题):

A.药疹?

B.红斑狼疮(LE)?

C.蕈样肉芽肿(MF)?

D.扁平苔藓?

E.银屑病?

F.淋巴瘤/白血病?

G.梅毒?

补充资料:皮肤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图9-12:皮肤病理

表1:实验室检查结果

注: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WBC,白细胞;Ly,淋巴细胞;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ESR,红细胞沉降率;ANA,抗核抗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战队分析

根据专科检查图片,该患者表现为全身浸润性红斑,且红斑上有鳞屑,仅根据此临床症状无法判断属于哪一种疾病。随后,该患者皮肤病理表现有界面改变,但不是特别明显,没有表现出持续的炎症,但是可看到浆细胞,尤其是看到最后一张TP染色,发现了梅毒螺旋体,因此,四大战队的参赛选手一致考虑该患者为梅毒患者。最后再结合该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确诊梅毒合并艾滋病。

图13:津门战队

随后,针对该患者的诊疗方案,各参赛队伍均强调了规范化治疗与系统评估的重要性:

皮研先锋战队提出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肌注的规范治疗方案,并建议预防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以避免吉海反应,同时强调需监测CD4/CD8细胞计数及转介至疾控中心进行抗病毒治疗,特别指出需要为期三年的血清学随访及性伴侣同步筛查;

津门战队在肯定二期梅毒诊断的基础上,补充建议早期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神经梅毒,提出治疗后第3、6、12个月定期复查TRUST滴度直至转阴或血清固定,同样强调了性伴侣管理的必要性;

湘儿战队注意到患者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可能引发恶性梅毒表现,在常规青霉素治疗基础上,特别提醒若12个月内抗体滴度未显著下降需警惕神经梅毒等系统受累可能;

华山π战队则提出需全面评估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受累情况,针对患者CD4仅为4%的严重免疫抑制状态,强调即使青霉素过敏也需脱敏后坚持使用,并详细说明了包含整合酶抑制剂在内的HAART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

张理涛教授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梅毒的皮疹可以模仿多种皮肤病,所以通常难以通过皮疹特点直接诊断。当临床碰到患者皮疹‘四不像’时,即可优先考虑梅毒。”

病例三:80岁高龄老年患者腰腹疼痛+四肢躯干皮疹

● 患者基本信息

❖ 患者女性,80岁,2018年12月24日初诊。

❖ 主诉:腰腹疼痛2月,四肢躯干起皮疹1月。

❖ 现病史:患者近2月腰腹部疼痛,行走困难,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狭窄,1月半前开始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不详)。近一月,患者腰部出现多发红色、暗红色丘疹,皮疹逐渐增多,发展至躯干、四肢。且腰部疼痛逐渐加重,不能触摸,活动受限。病程中未见畏寒、发热。

❖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否认糖尿病,无慢性肾病,否认药物过敏史。

❖ 一般体格检查无特殊。

❖ 查体:躯干四肢密集分布的红色、暗红色丘疹,0.2-0.6cm大小,中心有角质物栓子穿出,剥掉栓子后可见火山口样小溃破,腹部及下肢可见同型现象。

图14:腹部丘疹

图15:腰部丘疹

图16:下肢同型反应

图17:腰部及下肢丘疹

诊断(互动单选题):

A.恶性萎缩性丘疹病(Degos病)?

B.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C.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D.淋巴瘤样丘疹病?

E.急性发热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 补充资料:皮肤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图18-21:腹部皮疹

战队分析

四大战队参赛选手对该例患者进行了系统鉴别诊断:首先排除急性发热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因为该疾病好发青少年且多呈急性病程;对于淋巴瘤样丘疹病,考虑到皮损形态学特征不符而暂不考虑;针对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特别指出患者年龄及皮损分布不符合典型表现。最终病理检查显示杯状凹陷表皮内含角化不全角质细胞及垂直排列的胶原纤维穿通现象,这一特征性“爆米花”样病理改变明确指向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图22:皮研先锋战队

专家点评

张丽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大参赛战队的临床诊断思路都非常优秀,尤其是提到了JAK抑制剂等新型靶向治疗的应用,我在临床上应用这类药物控制常见瘙痒症状是十分有效的。”

刘强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虽然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但题目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各团队对几种罕见皮肤病的鉴别要点把握准确,如正确识别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的好发年龄、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病理特征等。值得一提的是,穿通性疾病的诊断虽易但病因探寻困难,常与糖尿病、肾病等系统疾病相关,在治疗上除对症处理外,更需注重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

巅峰对决,擂主花落谁家?

伴随着参赛选手精彩的病例分析以及评委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本场比赛接近尾声。在之后的AI互动及趣味答题环节,选手们争先抢答,更是充分展现了当代皮肤科医师的专业素养与青春风采!

最终,2025年度擂主诞生——湖南省儿童医院罗鸯鸯教授带队的“湘儿战队”!

23:湘儿战队

王华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相比之前,我深刻感受到本次赛事专业化水平的显著提升。特别是今年创新性地融入了AI技术元素和趣味性题目设计,这对青年医生临床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张理涛教授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我特别欣赏本此赛事‘老专家领队+青年主力’的团队模式,这种传帮带的形式既保证了专业性,又为年轻医生提供了成长平台。”

张丽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我认为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老中青混编的组队方式,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多维度经验交流。”

刘强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本次赛事将临床疑难病例与AI相结合的创新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展现了技术的前沿性,更充分验证了临床医生专业判断力的不可替代性。”

张斌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本次比赛确实带来了显著的临床价值,在此我要特别强调定期随访在皮肤病诊疗中的重要性,这是确保诊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小结

至此,本场比赛圆满落幕!大赛不仅展现了全国顶尖医师团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蓬勃的创新活力,更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持续革新,为皮肤科人才培养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让我们携手期待下次赛事的创新与突破,继续助力推动中国皮肤科诊疗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