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汇壮志 | 国家需求就是人生第一选择:南洋中学杰出校友朱高峰院士传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20:57 2

摘要:5月12日上午,“南洋中学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回母校暨第103期院士专家讲坛”活动在学校植善堂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两代南洋学子的重逢,更是一场科学精神与青年梦想的对话。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上海院士中心副主任顾锡新等

5月12日上午,“南洋中学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回母校暨第103期院士专家讲坛”活动在学校植善堂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两代南洋学子的重逢,更是一场科学精神与青年梦想的对话。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上海院士中心副主任顾锡新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南洋中学校长周英儁主持。

邮电领域国家权威、朱高峰院士5月12日回南洋中学母校演讲。

南洋中学校长周英儁主持院士回母校论坛主题活动。

看到这条南洋中学校园信息,我特别振奋,因为这曾经是五年前的美好约定。而我熟悉的赵卿老师介绍说: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的南洋中学,建校129年来,已经走出了包括朱高峰院士在内的二十三位中外院士。这所国人自主创办的新式中学的校园,承载着一代代南洋人的青春回忆,更是很多青年学子科学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滨江学区的龙头!

而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在欢迎辞中,勉励在校师生要以朱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国家科技建设奠基人为榜样,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心怀“国之大者”的追梦人、敢闯敢试的探险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让大家高兴的是: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的《朱高峰传》,已于近日出版发行。主题活动中,师生代表获得了赠书!

朱高峰院士向南洋中学学子赠送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的院士传记。

承蒙南洋中学党委书记王圣春和周英儁校长首肯,我和南洋中学初二、初一的红韵小记者团成员叶紫辰、陶辰辰都获得了赠书。随后,两位小记者和家长一起品读并获得了崭新的感悟。两位小记者是在巴金夜光杯邮筒前,由赵卿老师授书。叶紫辰表示:“《朱高峰传》让我发现院士也曾是普通学长!他在苏联省吃俭用抄书,背回的是‘让中国打电话’的梦想。书中戈壁滩架电缆的照片,和校史馆里王培孙校长种红薯办学的画面重叠,给我带来一种传承的使命感。现在每次路过巴金邮筒,都觉得它在对我们说:你的梦想在哪里,是否坚持书写南洋人下一个传奇。”她的妈妈庄文聪也是南洋中学校友,其感想是:“作为南洋校友,读《朱高峰传》时总在字里行间寻找熟悉的脉络。而最为触动我的是他对工程教育‘重实践轻空谈’的不懈坚持。我女儿现在也在南洋初中求学,她说现在开始物理实验课了,他们有宽敞的实验教室,各种实验器材。”我就指着书中朱院士带学生爬线杆的照片说:南洋人的实验室从来不在纸上。朱高峰院士用忠诚诠释了何为工程师的浪漫:把冰冷的技术化作温暖千万人的灯火。而在我们的校园,正努力将这份浪漫传递给下一代,内核始终是南洋人求实报国的魂。

南洋学子向院士前辈校友赠送书法和漫画作品。

出席院士回南洋母校主题活动的嘉宾们合影留念,右七为南洋中学党委书记王圣春。

陶辰辰五年前参加了巴金夜光杯邮筒的冠名典礼,当时她还在高一小学就读。如今她的直接感悟是——品读杰出校友《朱高峰传》,让我了解到:“朱高峰院士为我国的邮电通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作为南洋中学的学子,为有这样一位学长感到无比骄傲。从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从北京建设一条长途通讯线路到其他的城市,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是非常困难的,语音信号在铜缆上传播一段就会变弱,这时就需要增音器增强强度,虽然语音信号被增强了,传输过程中的噪音也被增强了,如何过滤到这些噪音,保持清晰的语音,在那时是没有现成的设备或是经验的。这是靠着朱院士带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研究摸索,艰苦鏖战,才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即使从北京打电话到上海,语音也是非常的清楚。站在巴金夜光杯邮筒旁,我很想写封信告诉朱学长,我们作为南洋中学的学生,也一定会象朱院士一样,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开拓。”

2020年11月20日,巴金夜光杯邮筒在南洋中学举行冠名典礼。前排为小记者陶辰辰和方文辕(右),后排为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和新民晚报夜光杯主编刘芳(右)。

5月19日,叶紫辰和陶辰辰(右)在巴金夜光杯邮筒前合影留念。

叶紫辰和妈妈校友一起品读《朱高峰传》。

她父亲、软件高级工程师陶峰峰表示:“和女儿一起品读《朱高峰传》让我体会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通讯系统建立的不易。我们现在和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联系,非常的方便,拿起手机打个电话,几秒钟就联系上了,甚至还可以实时视频。而在1969年,要建立一条从成都到乐山,长达160公里的通讯线路,是非常艰难的。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朱高峰,在工程调试开通阶段,居然亲自沿着整条线路走了一遍,每天基本上要走16公里的山路,对经过的每一站都详细了解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就地解决。正是他们这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现在的通讯系统才那么先进、发达。”

陶辰辰和父亲陶峰峰一起品读《朱高峰传》。

因为我的父亲王志华和朱高峰是同时代奋斗者,今年五月均是九十高龄正。我对于朱高峰院士的成就了解更多地是来源于我父亲直接口述,我最钦佩的是朱老总以国家需要为人生第一选择,特别是面临专业变更如从物理学转为通讯工程时的毫不犹豫,并做出了非凡贡献!

我自然把自己所了解的朱高峰院士事迹告知了赵卿老师,而她告知此番院士回母校主题活动得到了徐汇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并遇到了老朋友李瑾琳老师。李瑾琳正好我熟悉,一晃和她交流红领巾校园和课外活动话题已经十二年了。此番李瑾琳表示:南洋中学前辈校友朱高峰院士的故事确实值得书写。“换专业的事情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人很少愿意这么做了。都在强调个性和自我,但没有国家强大何来个人选择的自由。老人家高风亮节!”

作者和当年发现南洋中学文物邮筒并参加巴金夜光杯邮筒冠名典礼、如今小学三年级的红韵小记者团成员方文辕同学合影留念。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南洋中学课外辅导员王泠一

编辑:师好好

来源:文明徐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