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场玉石行业的“打假”闹剧,到地域攻击、商业诋毁,再到流量与法律的终极较量,真相究竟如何?
最近,网红“柴怼怼”被法院冻结600万元资产的消息冲上热搜。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网络骂战,以胖东来的法律胜利暂告一段落。
但这场风波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更耐人寻味。
从一场玉石行业的“打假”闹剧,到地域攻击、商业诋毁,再到流量与法律的终极较量,真相究竟如何?
时间回到2025年4月初。抖音平台上一个名叫“柴怼怼”的玉石博主突然连发多条视频,矛头直指河南零售巨头胖东来。
他声称胖东来销售的玉石“成本几百元,售价却高达数千甚至数万元”,讽刺消费者“交智商税”,甚至暗示胖东来“偷税漏税”“靠玉石暴利养活超市”。
柴怼怼并非无名之辈。
他自称是温州某珠宝公司负责人,有28万粉丝,视频风格以“敢说敢怼”著称。
但这一次,他的指控很快引发连锁反应。
胖东来的粉丝和普通消费者纷纷涌向评论区,有人支持“打假”,也有人质疑动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胖东来反应迅速。
4月5日,胖东来发布《侵权处理公示》,直指柴怼怼的言论“缺乏数据支撑,涉嫌商业诋毁”,并宣布将起诉索赔500万元。
三天后,胖东来更是直接甩出销售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其和田玉销售额为2190万元,毛利率仅20%,仅占集团总营收的0.34%。
用数据“打脸”后,舆论开始转向。
然而,柴怼怼并未收敛。
4月中旬,他的视频逐渐升级为地域攻击,直播中多次用“河南人”等标签贬低胖东来,甚至扬言要在胖东来对门开个店“正面竞争”。
更离谱的是,他公开调侃胖东来1998年火灾旧事,称“胖东来发家靠的不是诚信,是运气”。
这种毫无底线的言论彻底激怒网友,相关视频播放量飙升至千万级,但也让事件彻底失控。
4月25日,胖东来正式以“商业诋毁”和“名誉权侵权”向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与此同时,抖音平台介入,下架了柴怼怼29条侵权视频,并对其账号禁言一个月。
但柴怼怼转而将战场转移到其他平台,继续直播喊话:“有本事让胖东来退我货款!”“我要找第三方机构检测他们的玉石!”
这场混战中,一个关键转折点来自河南南阳的玉石商家。
5月初,一位石佛寺镇的玉商博主曝光:柴怼怼售价1880元的“和田玉手串”,实际产自南阳石佛寺镇,成本仅10元,其直播间售卖的玉镯更是存在染色问题,商品详情页竟标注“介意染色勿拍”。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发现,柴怼怼自己才是“假货贩子”。
他此前卖过染色玉镯、虚假宣传祛湿茶,公司还被曝出税收异常。
5月17日,胖东来晒出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法院支持其财产保全申请,裁定冻结柴怼怼及其关联公司名下600万元存款或等值财产。
与此同时,法院要求柴怼怼立即删除所有平台上的侵权视频,并禁止其在案件审理期间发布任何新内容。
这份裁定书彻底撕开了柴怼怼的“正义面具”。
根据法院调查,柴怼怼的指控缺乏证据,其本人更是存在多项违规。
他利用“打假”名义收割流量、编造“偷税漏税”等不实信息、甚至攻击企业家个人名誉。
更讽刺的是,他声称要“用低价玉石打败胖东来”,自己卖的却是成本不足百元的染色货。
法律的重锤落下后,柴怼怼的社交账号迅速清空,其关联的“怼怼柴”等马甲号也被平台封禁。
网友评价:“这是典型的搬石头砸自己脚!想蹭流量,结果把老底都蹭没了。”
在这场风波中,胖东来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
面对诽谤,他们没有选择私下和解,而是坚持用数据和法律正面对抗。
这种“阳光式维权”不仅洗清了污名,还意外带动胖东来玉石销量增长20%。
正如网友所说:“当你足够坦荡,谣言反而成了广告。”
这场“小博主碰瓷大企业”的闹剧,本质是流量经济下的畸形博弈。
通过制造争议吸引眼球,再将流量变现为带货收益,似乎已经成为流量密码。
但法律的判决给出了明确答案:靠践踏道德和法律收割流量,终将付出代价。
正如官媒评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乱怼’必须依法严惩。”
如今,胖东来仍在等待最终庭审,而柴怼怼的600万冻结只是这场闹剧的序章。
但至少,它让所有人看清了一个道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唯有守住诚信底线,才能走得更远。#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