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生,我们这款车架是航空铝材质,重量只有6公斤;皮带传动、培林轮组,能让咱孩子骑得更顺畅;燕把的设计不仅美观,还提供了舒适的骑行体验。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们Early Rider自行车绝对可以是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的最佳礼物之一。”店员说。
这是周末的北京某商场,李浩正蹲在地上研究着一辆标价5108元的16寸儿童自行车。
“先生,我们这款车架是航空铝材质,重量只有6公斤;皮带传动、培林轮组,能让咱孩子骑得更顺畅;燕把的设计不仅美观,还提供了舒适的骑行体验。六一儿童节要到了, 我们Early Rider自行车绝对可以是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的最佳礼物之一。 ”店员说。
李浩频频点头,顺道掏出手机,了解资料、对比参数。他的手机屏幕上,是小红书博主们的帖子:“给孩子买自行车,必须买Early Rider,一步到位!”“给老三选自行车,最终还是选了Early Rider。”
随后,李浩刷到了一篇帖子,它的标题是:“Nabiis和Early Rider买哪个?”
博主显然是看到了较大的价差,便发出了疑惑。
评论区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贵的肯定好,骑了就知道;有的说得看性价比,Nabiis肯定高;还有家长推荐了同价位的成人自行车大牌崔克的童车。
只有一位看上去不了解行情的网友弱弱地留言说: “啊!童车这么贵的吗?”
李浩选购高端童车的这个场景正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商场里高频上演;而这篇帖子下那位网友“弱弱的惊叹”,也侧面印证了中国高端童车市场的增速。
博研咨询提供的《中国高级儿童自行车行业市场情况研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显示, 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高级儿童自行车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2.5%。2018年,市场规模为65亿元人民币,2023年,这一数字翻了近一倍。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50亿元人民币。
报告还显示了一则数据:中国家长在购买高级儿童自行车时,最关注的因素为安全性、品牌信誉和产品质量,价格敏感度则相对较低,只有30%的家长表示价格是主要考虑因素。
说白了就是, 大多数中国家长买儿童自行车,要安全、要车架上的logo,要看质检报告,但就是不考虑价格。
在这股童车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英国手工童车Early Rider作为海外高端品牌,成功“降维打击”了中国市场。凭借与成人赛车同级的德国KMC链条、泰国Vee越野胎等配置,该品牌精准缓解了中国家长对“安全性能”和“技术崇拜”的双重焦虑。
航空铝车架的鱼鳞焊接工艺,在完成了对孩子的物理防护之余,也是一条中产家庭抵御育儿风险的“心理护城河”。他们中的一些人购买的恐怕从来不是代步工具,而是对抗育儿不确定性的镇定剂。
因此,围绕着Early Rider所产生的消费现象,也正不断在中产家长消费群体内滋生。
Early Rider频频出现在小红书的帖子里,被称作“童车界的爱马仕或保时捷911”、常年位于家长群流传的“童车鄙视链”顶端;
而那条帖子里被用来和Early Rider对比的,则是鄙视链中端的代表——台湾品牌Nabiis,配备铝合金车架和培林轴承,大概就相当于“童车界的丰田凯美瑞”;
至于底层一点的车,就是超市里几百块带辅助轮的“铁疙瘩”了,被戏称为“童车界的五菱宏光”。
童车鄙视链里,暗藏着是中产阶层的生存密码。
Early Rider这般的高端童车,就像交给中产们的一幅精良无瑕疵的“工艺美学答卷”,它区隔了超市里的下沉市场,绘制了孩子们的安全边际,也丰富了装备竞赛的武器库——
在小红书上关于Early Rider的帖子下,我们可以轻易品出阶级参差与消费观的参差
对于城市中产阶级来说,买高端儿童车似乎早就变成一场 “军备竞赛” ,它的表象,是家长用价格丈量着孩子的童年维度;本质,则是中产将自身生存焦虑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想象一下,一个海淀妈妈看到Early Rider航空铝材和鱼鳞焊接工艺这样的产品介绍时,是不是就会觉得孩子如果顽皮,骑车下小区台阶都能防磕碰了?但其实他孩子最惊险的骑行挑战,也只不过是小区塑胶跑道上的15°缓坡罢了;
刘浩则表示, 他买Early Rider只是为让儿子在骑行活动中“不被看不起”,结果发现自己孩子就是骑不溜,自行车的功能没怎么玩明白,摇车铃铛倒摇得挺好。
“我刚买车的时候还幻想着他是不是有可能以后参加环法呢,结果培养出一小区DJ。”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城市中产为主的高端童车消费者买得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份“育儿能力可视化证明”。
有趣的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这份证明会迅速失去意义。
去闲鱼上看看你便明白了,满屏九成新或几乎全新的Early Rider,很多挂着“忍痛转让”的悲情标签——再去问问他们为啥出手,大多数都是“孩子又长个儿了”,卖家们一般都是才买三个月或半年,就被迫又换了辆大的,或者改买其他品牌。
盘算一下的话,原价5000元上下的车,三个月后2000元出售,那么他们相当于日均折旧33元。
然后你看了一眼卖家的定位,北京海淀,于是你瞬间懂了。
说到底,如果我们把Early Rider看做是一份由各类黑科技、圈层内的口碑一同锻造的育儿凭证, 那它最终不过是一笔仅限于孩子们三个月童年的虚荣税罢了。
当一个三娃之家的宝妈给老三买了家中的第三辆Early Rider时,三辆车的宿命除了半价在二手平台出售,便是在阳台吃灰,走完它从社交货币到家庭装饰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接着,我们抓紧时间,趁着孩子的成长速度还没来得及解构消费符号之前,去奥莱购置一件0码Lululemon,让孩子从6岁起便成为头部运动品牌的受众;再收一个亲子与萌宠的拍照神器GoPro hero,作为记录“高质量陪伴”的数码凭证。
终于,我们组装好了“中产遛娃三件套”之模板,推动着印着Logo的巨石,像西西弗斯一样在消费主义的山丘上循环往复。
奢竞,其实已存在于中国孩子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
Jessica最近为了给闺蜜刚满月的二胎宝宝挑礼物,可谓深受震撼。
正值SKP店庆,她的卡里有商场返还的800元礼金,于是她决定用这笔钱去给新生儿挑礼物。在去SKP五层母婴区的电梯上,她想着自己这800元怎么也能买出点品质与风采。
尚未做妈妈的她先是去到了一个自然风的纯棉婴幼儿童装店,一件婴儿连体衣的吊牌显示价为380元。
“我当时心想这衣服也就是我老用那洗脸巾两三张加起来那么大,居然要400块,我就没在那店里多待。”
Jessica决定去隔壁BonPoint看看,因为她听说那里的礼盒看上去很高级。 进店后,Jessica发现自己卡里还剩下的800元礼金价值迅速缩水了,在这个门店里要凑一个三件套礼盒,非常吃力。
Bonpoint北京skp店
“一山还有一山高啊,本来想花个大几百完事,到最后花出去我一个月绩效奖金,不过送礼的话,还是BonPoint有逼格,看过了它们家的衣服之后,就不想看别家的了。后来我一咬牙还是买了两件小衣服,凑了个礼盒,一共花了3000多。”
收银台前,手机收款码“滴”声响起的那一刻,Jessica意识到, 人类的参差不齐,真的是从婴儿车里就开始了。
镶着7518颗施华洛世奇水钻的限量婴儿车(6.1万元)听着像传说,但真实存在;高端月子中心里动辄十万元起的套餐包里的“进口母婴用品”含量,也让人总能品出些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的剑拔弩张感。
出了月子,Leander婴儿床(1万元)、LV妈咪包(1.2-2.5万元)等物件,也是中产宝妈们之良选。
Jessica见过她闺蜜的育儿物件还有——Hegen奶瓶(700元)、Tiffany爱心勺子(1550元)、Gucci的儿童运动鞋(4400元)、Buberry的童装(1600元)、Dior毛绒兔子(3400元)等。
一件1600元的Burberry童装T恤,算一算,每平方厘米布料价比一杯星巴克咖啡还贵,但她孩子可能只会穿着它在小区这个“T台”上走个三、四回。
“我闺蜜的宝宝还是个小baby, 她完全不知道这些品牌意味着什么。 所以,这些东西里其实包含着我闺蜜的购买冲动。”
当一组又一组的中产遛娃三件套出现在小红书上,当一条又一条的新生儿奢侈品帖子被网友收藏时,价签上的四位数、五位数,真的是孩子的真实需求的量化吗?还是说, 它精确地丈量着家长们的社交野心?
四个月后,闺蜜告知Jessica,换季了,孩子也长大了点儿,到了明年,衣服肯定就穿不进去了。朱媛咬着后槽牙说:“要不你传给我吧,我以后给我孩子穿。”
或许,这些带着奶香味的奢侈品,终将在闺蜜圈里开启N手漂流,直到最后一位接盘侠的孩子也穿不下。
事实上,对于富人来说,这些商品只不过是日用品罢了,对于无产者来说,这是他们压根就不会去触碰的领域。 只有中产妈妈,她们会用这些商品来暗自较劲 ——要赢得闺蜜圈里的无声战役,也要在闲鱼上维系半折的体面折旧姿态;购置五位数的成人奢侈品太吃力,那就用四位数的儿童奢侈品来过过心瘾。
想象一下吧,家长们在微信群里的问候和晒娃,总是话里有话,暗藏玄机。
“今天风太大”的意思是“我刚给娃买了件Moncler儿童羽绒服”;“我家宝宝太喜欢乱抓东西了”的意思是“Gucci新生儿口水巾已购入”;“娃最近总吐奶”的潜台词是那件Dior婴儿连体衣可能得拿去干洗了。
暗战的刀光剑影,还可以存在于小区里的儿童游乐区;朋友孩子的生日宴;早教班外的走廊里;闲鱼的聊天框里和朋友圈的九宫格照片里。
这究竟是在富养孩子,还是在拿孩子当模特,喂养成年人的焦虑?
要知道, 很大一部分尚未成年的孩子是分不清奢侈品牌和普通品牌的,但他们能轻易分辨出今天的家长是否焦虑——
他们可能不太懂什么是航空级别铝合金,也不懂什么是鱼鳞焊接工艺,但他们能看出来摔车后你担心划痕太多、无法在半年后在闲鱼卖个好价时的心疼。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曾在2010年预言,中国家庭将培养出一大批新生代奢侈品消费者。“那些在大城市出生,经济环境不错的婴幼儿和少年。他们的父母也许本身就是奢侈品的目标消费群,但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孩子上。”
可是给孩子花钱, 钱得花在能让孩子快乐上,而不是花得让父母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我们用一辆Early Rider给孩子装配了我们自己觉得高大上的航空铝车架,但我们能确保孩子可以获得摔倒后在心里迅速自愈的能力吗?我们给车安装了禧玛诺碟刹,为的是保证孩子超速时的安全,但我们是否也遏制了他们探索速度边界的勇气?
究竟是要给孩子的童年打造一个参数精确的温室,还是一个允许磕碰成长的“生态圈”?
Early Rider创始人Andy Loveland的初心显然是后者——他坚信健康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他认为在各类环境中骑行可以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勇敢、坚强和自信。而不是制造育儿焦虑。
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确实穿上了铠甲般的奢侈品,但他们触摸真实世界的权利是不是也被铠甲禁锢了?
所有已为人父、为人母的80、90甚至00后们,你们是否还记得童年时骑着已经有了铁锈的老自行车,车筐里装着捡来的树枝和石头的日子?是否还记得那个敢于松开父母双手、歪歪扭扭冲向夕阳的勇气瞬间?
那才是骑行的终极奢侈,这是航空铝合金永远无法带给我们的快乐。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