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3年10月3日下午,美军在非洲东角的一个国家——索马里,执行一项他们原以为不会出错的任务:活捉军阀艾迪德的两名核心手下。他们派出的,是全美最精锐的部队——“三角洲”、“游骑兵”、海军“海豹”突击队,还有美军著名的黑鹰直升机部队。一切看起来都在掌控之中,却
1993年10月3日下午,美军在非洲东角的一个国家——索马里,执行一项他们原以为不会出错的任务:活捉军阀艾迪德的两名核心手下。他们派出的,是全美最精锐的部队——“三角洲”、“游骑兵”、海军“海豹”突击队,还有美军著名的黑鹰直升机部队。一切看起来都在掌控之中,却最终演变成一场美军最不愿提起的灾难。
这场被称为“黑鹰坠落”的事件,在军事层面上,美军打出了摧枯拉朽的战绩,仅阵亡19人,俘虏一人,却造成了索马里武装约3000人死伤。但讽刺的是,美国最终承认失败,选择撤军,全世界也都把它视作美国的耻辱。
赢了战斗,却输了战争,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1993年。
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刚刚登上权力巅峰,接过冷战胜利者的指挥棒。苏联解体,俄罗斯内顾难伸,中国经济起飞但不涉外事,日本则走进“失落的十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几乎就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当时的军力是这样的:空军能在任何时候把炸弹投到地球任何角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在全球各地巡弋,地面部队则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和最强悍的特种兵。
而索马里是个什么国家?
它当时连个中央政府都没有,处于彻底失控的状态。几大军阀瓜分国土,谁手下枪多、粮足、车快,谁就能当头。艾迪德,便是这些军阀中的一员,他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手下有一支训练极差但人数众多的武装。
他的对手?不是某个国家,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
这事源于联合国通过的“重建希望”维和行动,由美国主导,向索马里派出维和部队,负责分发救济粮、劝阻内战、恢复秩序。但维和这种事,不是谁都愿意配合的。特别是艾迪德——眼看要统一全国,哪能容忍外人插手?
于是他率先开火,攻击维和部队,炸死24名巴基斯坦士兵。等于直接向美国挑衅。白宫当然不能忍了,决定出动精锐特种部队,逮住艾迪德的亲信,给他个下马威。
10月3日下午3点,美军两架黑鹰直升机、12辆悍马车,配合160名特种兵,在城市里开展“外科手术式”的闪击抓捕。
目标:艾迪德的财政官和新闻发言人。他们正聚在首都摩加迪沙一栋建筑里开会。美军空中突袭、地面协同,一气呵成,十分钟不到就抓住了24人。
如果任务就到这里结束,那美国人的确赢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索马里市民、民兵、甚至孩子都被广播号召着冲上街头。他们冲出来,不是逃,而是战斗。
“为了你的家园,为你的兄弟而战!”广播一遍遍播放,街上的索马里人一波接一波朝美军冲去。
而这个时候,美军的一个士兵不小心从黑鹰上摔了下来,骨折无法行走。悍马车队被迫改变部署,抽出三辆车紧急送他回营地。结果刚出门,就遇到火力围攻。
美军当时的战术里,没有“陷入包围圈”这个选项。他们原本以为这是一次标准的斩首行动,没料到会引发整座城市的总动员。
事情开始脱离掌控。
当一枚RPG火箭弹精准命中黑鹰直升机时,美军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小打小闹”。61号直升机在空中失控旋转,当场坠毁。机上人员陷入生死边缘。
美军反应迅速,马上派出搜救直升机。但不巧的是,第二架搜救机在降落时,又被击中坠毁。这是64号黑鹰,坠毁地点离61号不远,美军又不得不新增两个战场救援点。
更可怕的是,62号机派下的两名狙击手在营救64号机时遭包围,阵亡。64号的驾驶员杜伦被俘,其他人被乱枪击毙,尸体甚至被索马里民兵拖上街头示众。
这成了后来美国国内最不能接受的画面之一。
美军不是不能反击。直升机配备重机枪,火力远远胜过AK47。但任务出发前就被反复强调:不能大规模伤害平民。
于是,在城市巷战中,面对混在人群中的武装民兵,美军既不能开火,也不能无差别轰炸。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打死,另一个捡枪接着来”。
这个时候,美军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城市战争的泥潭”。
而当晚,美军还要面对一个难题:他们分成了几支被包围的队伍,有人困在悍马里,有人守在坠机点,还有人流落街头——全都被包围,没有外援,补给不足。
最终,是联合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部队共同出动,才协助美军强行突围。美军在天亮前返回机场,任务结束时,已是10月4日凌晨。
这场战斗,美军阵亡19人,伤70余人,被俘1人。艾迪德方面据估计,死亡超过1000人,另有2000人受伤,很多是直接参与攻击的民兵。
怎么看都是美军赢了。不是吗?但美国政府四天后宣布撤军,并不再打击艾迪德。
原因是——美国人民彻底崩溃了。
他们在电视上看到了美军士兵的尸体被拖在街上游街,看到伤兵在悍马车里血流满面,看到直升机坠毁、狙击手被围杀。舆论瞬间炸锅,“为什么要送我们孩子去一个根本没人认识的国家送死?”
克林顿做了最符合政治逻辑的决定:立即终止行动,撤出索马里。
为什么美国不继续打?
继续打也许能赢,也许能抓住艾迪德,甚至能稳定索马里。但美国从来不打“赔钱战争”。
索马里不重要,没有石油,没有战略要地,没有超级大国插手,它对美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地。如果为了这块地再死几十人,值得吗?
克林顿心里有答案:不值得。
相比之下,1989年入侵巴拿马,美军出动2.5万人,伤亡几十人,拿下巴拿马运河控制权;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打垮萨达姆,换来中东石油控制权;入侵格林纳达则是为了防止苏联扩张。
这些战争,背后都有“战略利益”做支撑,打得起,也输得起。但在索马里,不存在这种利益。所以一旦出事,就要尽快收场。
这场战斗让美国明白了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冲突都能靠武力解决,特别是当你不知道你在打什么的时候。
不得不说一句公道话:美军的地面士兵,在那天的表现堪称英勇。
两名自愿空降64号坠机点的狙击手,明知必死,依然坚持掩护驾驶员撤离。悍马车上的士兵用身体挡住子弹,只为让队友先撤。三角洲部队在夜晚冲出包围,救出被困同伴,一个都没放弃。
他们不该被责怪。但他们也成了政治妥协下的牺牲品。
1996年,艾迪德在冲突中被刺杀身亡。他的位置由儿子继承,而这个儿子,之前竟然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
讽刺吗?也许。
而索马里,至今还未完全走出内战的阴影,成为一个真正稳定的国家。
“黑鹰坠落”留下的,不只是战斗记录,而是对世界强权的一个提醒:
在一个你不熟悉、没利益、没后路的地方动手,即使你是狮子,也可能被野狗咬到退缩。
迈克·杜兰,《摩加迪沙之战:美军在索马里的失败与教训》,《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1994年。
来源:枕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