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行动·微故事丨人心齐,情谊更深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23:06 2

摘要:5月6日,在赤峰市红山区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非遗培训实践基地,20多位各族居民正在认真学习绒线编织技艺,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技能,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增进感情。

5月6日,在赤峰市红山区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非遗培训实践基地,20多位各族居民正在认真学习绒线编织技艺,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技能,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增进感情。

“在各级民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社区打造了联心文化‘石榴联心·同发展’项目,还入选了国家民委‘三项计划’试点项目。”文联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马佳丽介绍,“各族居民来到基地免费学习非遗技艺,学成后可以到我们的非遗连锁工厂店工作,也可以在家制作手工艺产品,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内蒙古开展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其中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内蒙古着力在“铸魂、共融、润心”上下功夫,持续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前不久,马佳丽代表文联路社区向全区民族工作部门相关负责人及各社区、嘎查村相关负责人,分享了社区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先进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文联路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4800名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在这里。社区成立之初,近一半居民因技能缺失或就业渠道狭窄,无固定收入或基本无收入,难以融入城市经济体系。

群众展示传统面食作品。赤峰市红山区文联路社区供图

为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文联路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成立赤峰市首家由社区100%持股、社区书记兼任经济组织法人的社区企业,打造了非遗培训实践基地、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工厂店等,系统整合10余项非遗技艺,探索“非遗手工+就业培训+研学课程”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免费培训—手工制作—产品回收—经济反哺”闭环模式,保障各族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推动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互利合作、共同富裕。

培训皮影技艺。赤峰市红山区文联路社区供图

几年前,由于需要照顾孩子,文联路社区居民牛文艳没法儿找稳定工作,一直没有收入。2023年12月,牛文艳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景泰蓝掐丝培训班,通过认真学习掌握了景泰蓝掐丝技能,很快接到源源不断的手工艺品订单,实现了稳定增收。“现在我一个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两个孩子,日子越过越红火!”牛文艳说。

在文联路社区,像牛文艳一样靠着在社区学手艺实现增收的居民不在少数。2023年12月以来,社区累计开展非遗扎染、景泰蓝掐丝等技能培训48场,带动200多人实现增收。同时社区利用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直播带岗、专场招聘、校企对接等服务,帮助800余名各族居民达成就业意向。

文联路社区将发展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全部纳入社区微基金,用于辖区道路修缮、公共设施维护、困难群众帮扶等民生工作支出,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加暖心的惠民服务。

在一起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在共同增收致富的实践中,文联路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持续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人心齐,情谊更深了!以非遗筑桥,我们持续发展社区经济,带动居民就业创业,增强了文化认同,增进了情感交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氛围更加浓厚,正同心携手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马佳丽说,“接下来,社区将继续以联心文化‘石榴联心·同发展’项目为支点,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基层社区力量。”

【相关链接】

今年内蒙古开展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其中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内蒙古着力在“铸魂、共融、润心”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典型示范项目培育行动等,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内蒙古民委印发管理办法,促进“三项计划”典型示范培育项目管理品牌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计划实施“三项计划”优秀项目100个,打造“三项计划”内蒙古品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创新举措,进一步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赤峰市红山区联心文化“石榴联心·同发展”等8个项目,入选国家民委“三项计划”试点项目。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存霞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