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意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00:54 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明国际传播力、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是中华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明国际传播力、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是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问题。增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明晰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价值。

一、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围绕综合国力展开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新高地,安全、发展和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都亟需从文化中寻求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案。这一形势使得中国的文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需要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传播力和文明影响力,以此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有效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演进,多种文明既交流互鉴又博弈较量,不同文明传播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要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就必然要求在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图景中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通过运用反映国内外受众生活、聚焦国内外受众利益、适应国内外受众思维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达,使得国内外受众在中国故事中找到情感代入点,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助力。

二、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揭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贯通、彼此推进的内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这必然对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效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有效对话、协同共进,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经验,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已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同现代化建设成就相匹配的成果与地位。为了避免借用西方话语解释现代化而致使“中国式”的抽象化和异质性,就需要积极争夺话语权、建构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与世界各国建立多样稳定的对话机制。不仅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还要在传播中将中国经验背后的中华文明理念完整呈现出来,推动世界通过理解中华文明从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中国,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塑造力、对现代化的重构力。

三、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文明实体”的内在特质,民族要复兴,文明要振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因此,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以中华文明的鲜活生命力、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

中华文明发端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思想空前活跃,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蕴。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发展到顶峰,以开放、包容的特点丰富人类文明的内容,在此以后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当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市场之后,清代晚期的中华文明与高速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相比,封建帝制、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等制度和政策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深陷困境。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辛努力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文明开启了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焕发的鲜活生机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华文明焕发生机相伴而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需要激发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积极舆论环境。

四、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共通之处。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追求和平的特点,且文化基因中没有“零和”思维,对世界多元文明不持排他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中国方案,其对中华文明的多元对话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坚持文明多元共生,提倡通过汲取不同文明的积极因素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凝聚起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识。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2000多个民族,孕育出了多样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自身的价值,为人类文明作出独特的贡献。正是有多样文明的存在,才能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动力。因此必须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秉承着“西方中心主义”思维逻辑,将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制度看作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唯一方案,无视、诋毁其他文明,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加以否定和渗透,其奉行的文明理念是“文明优劣论”与“文明冲突论”,在世界文明领域中假以“文明”之名粉饰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缺乏对多元文明形态的认同与尊重。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华文明在国际传播中既不提倡制度与文明的优劣,也不强行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时刻彰显着中华文明内含“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调以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主张世界文明的和谐共处。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将中华文明秉持的“天下为公”“和合共生”理念推介出去,增进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中华文明核心理念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各国相互尊重、和谐对话,明确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有益于共建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世界。

来源:好看正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