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徽淮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位革命先烈的名字熠熠生辉,他就是朱务平。朱务平,原名朱焕明,字镜秋,曾化名朱大春、朱大生、冯心。他是坚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安徽农民运动的先驱,更是淮北地区党团组织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尽管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但他为革命事
朱务平烈士的油画(左)早期编印的《朱务平传》(右)
在安徽淮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位革命先烈的名字熠熠生辉,他就是朱务平。朱务平,原名朱焕明,字镜秋,曾化名朱大春、朱大生、冯心。他是坚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安徽农民运动的先驱,更是淮北地区党团组织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尽管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但他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萌芽:点燃家乡革命火种
1899年10月25日,朱务平出生于宿县临涣集(现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朱小楼)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心中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1917年,朱务平进入宿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参与发起成立学生联合会、教职员联合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1922年1月,年轻的朱务平在家乡临涣组织成立了“群化团”。这个组织犹如一颗火种,在当地点燃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火焰。
1922年,朱务平领导的群化团的消息刊发在《觉悟》刊物上
《民国日报》刊发宿县各界召开追悼会,文中提到朱务平
“群化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传播进步思想,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朱务平以他的热情和智慧,吸引了众多有志青年加入,为后续革命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朱务平生前亲手刻写的授课讲义
1923年4月,朱务平在芜湖迎来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他接受了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安徽省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临涣农民协会(绘图)
1924年6月,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出色的工作表现,经吴亚鲁介绍,朱务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征程中。
成长:拓展革命斗争版图
1924年7月,朱务平回到家乡临涣,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涣支部,并担任书记。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社会现状,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于是,同年秋,在他的努力下,安徽省第一个区农民协会在临涣成立。朱务平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团结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农民协会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到各项革命活动中,为安徽的农民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26年4月26日,朱务平给中共上海区委的调查报告
1925年后,朱务平继续在临涣这片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火种,先后组织成立了中共临涣支部、临涣特别支部等。这些党组织的建立,如同坚固的战斗堡垒,引领着当地的革命斗争不断向前发展。朱务平带领党员们积极开展工作,组织群众进行罢工、罢课、抗租抗税等斗争,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1927年4月,朱务平作为党代表出席了中共五大会议。这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朱务平参与其中,深刻领会了党的精神和战略部署。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将会议精神传达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进一步推动了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
1924年6月,朱务平经吴亚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4日,吴亚鲁在报告上提到“秘书是朱务平”等信息(左)
1925年,朱务平任陇海铁路徐州站工会书记,这是他向中共徐州区委所作的《关于陇海工作概况报告》(右)
1928年8月,朱务平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负责开展蚌埠及其周围各县党的工作。10 月,他又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朱务平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环境。他不畏艰难,深入基层,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各个县区之间,传达党的指示,指导革命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蚌埠及周围地区的革命形势逐渐好转,党的力量不断壮大。
1924 年,朱务平结合自己的斗争经验,撰写《徐州学生教会奋斗的经过》,并发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引起了中共中央的关注
1929年6月,朱务平出任凤阳县委书记。他到任后,迅速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革命工作方案。他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同时,他还注重发展地方武装力量,为保卫革命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朽:英勇就义精神永传
1931年6月,朱务平担任中共长淮特委书记。此时,革命形势更加严峻,白色恐怖笼罩着长淮地区。但朱务平毫不退缩,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领导长淮地区的党组织和革命群众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积极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的反动统治,为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烈士证明书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险。1932年10月,因叛徒出卖,朱务平在蚌埠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的机密。但朱务平始终坚贞不屈,他咬紧牙关,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信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怒斥敌人的暴行。
1981年,帅孟奇写给朱务平之子朱兴礼的信,回忆了朱务平在狱中的英勇表现
在狱中,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他对狱友说:“一个共产党员最可贵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坚贞的革命气节,坚强的革命意志。加入共产党,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要革命当然就会有牺牲没有牺牲,也就不可能换来革命的胜利。我们虽然被捕了,只要不出卖党的组织,不出卖同志,即使被敌人杀了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骄傲的,党和人民也决不会忘记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朱务平烈士纪念馆建成
1932年12月,朱务平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主义赞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展现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朱务平烈士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他的革命精神和生命光辉却永世长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朱务平烈士生前的战友、后人及家乡党委政府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分别通过撰写回忆文章、创作文学作品、举办纪念座谈会、建立烈士纪念馆等形式,缅怀他的英雄事迹,弘扬他的不朽精神,鼓舞感召后人。
版权须知: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资料参考: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文字:吴承江
图片:马启兵
编辑:吴笑文
校对:刘洁
审核:周卫星 孙婷
来源: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