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宣讲中品咂“真理的味道”——浙江青年理论宣讲现状调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04:35 2

摘要: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2020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长篇报道《浙江龙游“8090”理论宣讲团:青春力量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

光明日报调研组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2020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长篇报道《浙江龙游“8090”理论宣讲团:青春力量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发广泛关注。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衢州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作出重要批示。

五年来,青年理论宣讲自衢州龙游发轫,以燎原之势燃遍之江大地!浙江正持续健全全域化立体式工作体系,不断激发青年人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宣讲成为青年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的有力抓手,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探索出“青年讲给青年、青年影响青年”的理论传播新路径。

浙江,究竟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打动青年、圈粉青年、武装青年?本期,让我们跟随调研组,一起去探寻!

“00后”大学生在绍兴市越城区云松村宣讲。资料图片

1920年早春,在浙江义乌,年仅29岁的青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半年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译介宣传,让当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本书,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百年后,同样在浙江,宣讲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展,理论正以一种鲜活的形式深入青年心中。他们不是站在台上照本宣科、空喊口号,而是走进了田头厂里、社区街角、乡村学校,通过“开放麦”“情景剧”等,讲“共富”、谈“愿景”、话“未来”,讲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有声有色”,讲出了信仰的温度、真理的味道,他们是一群“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员。在他们的推动下,青年理论宣讲正在之江大地起势成势、蔚然成风。

宣讲形式创新:将“我说你听”变为“对话互动”

仲春的一个傍晚,暮色四合时,写字楼顶披着最后一缕鎏金晚霞,车流不息的街道渐成一条条发光的绸带……调研组正前往杭州市拱墅区一个老旧小区理论宣讲活动现场。

彼时的巷子,理应渐归岑寂,然而,这里竟然比白天还多几分熙攘。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活动,让群众热情这么高?”

青年宣讲员在衢州市龙游县“花田趣谈talk show”活动中发言。资料图片

步入现场,我们看到,台上“理论‘麦’浪向‘浙’里”几个大字分外亮眼,“浙young讲”“趣talk”等中英文结合的、闪闪发光的标语,让人对这场活动更添几分期待;台下,阶梯式的观众席里,密匝匝地坐满了人……

不消片刻,宣讲开始啦!六组宣讲,先后进行,现场听众时而随宣讲者的理论讲解而思考,时而被其中的故事所感动,时而又被诙谐的话语所逗笑……

特别是,一场由国内外青年用对话式开展的宣讲,让观众印象深刻。

杭州师范大学也门留学生苏磊、赞比亚留学生曼波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孙小也,共同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宣讲——《站在良渚看世界》。

“我以前去过很多国家,但很少见到良渚这么大的遗址,你们是怎么保护的呢?”苏磊问。

绍兴市青年宣讲员以评话形式讲党史。资料图片

“其实,在保护良渚遗址这件事情上,我们做了很多工作。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得知‘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次日他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孙小也娓娓道来,“这些年,良渚祥彭线古城遗址段永久封道,为此杭州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杭州绕城西复线杭绍段工程绕行6公里……”

“哇!原来你们对良渚遗址保护,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苏磊不禁震撼。

…………

宣讲中,苏磊、曼波与孙小也采用对话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良渚遗址保护的故事。他们从良渚文明讲到文明对话,由文明对话讲到中非合作交流。

修建坦赞铁路、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这些真实的事例,他们讲得鲜活生动。

“同路人才是真朋友”,宣讲即将结束时,曼波的这句话,引发在场听众强烈共鸣。

“他们把大主题融入一个个小故事,将有意义的事情讲得很有意思,让我觉得党的创新理论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来听这场宣讲,真值当!”现场听众云新宇说。

湖州市举行宣讲“走亲”活动。资料图片

“是啊!理论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鸣’。有情景、有互动,寓教于乐,这种宣讲,既让听众有看小品的乐趣,也能取得理论学习的收获!”浙江省委党校陈旭峰教授表示。

在金华市“婺江潮声”理论宣讲孵化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吸引了调研组的关注。

这里没有高声演讲、没有灯光舞台,主持人章蜜和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宣讲员,围坐在一起,给大家展开了一场对话式宣讲。

“理论宣讲不是‘空喊口号’,我们总说‘青年讲,青年听’,但青年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是跟他切身相关的事。”浙江大学博士生徐本涛说,“蹲点宣讲,正好搭起了桥梁,让我们校地企青年坐到了一起,讲着同一种‘共鸣语言’。”

“蹲点,不仅是为了宣讲,也是为了‘抓活鱼’,找鲜活的素材。”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陈丹妮把蹲点时发现的问题带进了课堂,“以前,学生低头玩手机,现在都争着发言。”

金华市磐安县尚湖镇宣传委员郭嘉说,“我们把青年宣讲员按专长分成了四个小组——文旅宣传、乡村振兴、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让他们各自‘蹲’到实际场景中,带着任务去调研,带着思考去宣讲。”在他看来,再“潮”的传播形式,终究要为“泥土里的真理”服务。

…………

“这场宣讲,不仅讲理论,还讲方法。他们口中的蹲点宣讲,是金华首创的一种新模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理论和现实碰撞出实实在在的‘火花’。”金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永成告诉调研组。

话语表达创新:将“理论语言”变为“青言青语”

理论宣讲何以圈粉之江青年,话语表达创新至关重要。

以往宣讲时,组织单位千方百计找人、其他单位分派任务出人,宣讲者言辞切切,听众却昏昏欲睡。现在,宣讲预告一经发出,短时间内,名额就被争抢一空。之江青年用切热点、讲故事、有笑点的方式,探寻着青春话语的“破圈”密码:

——“江南e,最e是杭州。”“现在我们年轻人总爱说‘i’人‘e’人(指性格内敛或外向),‘杭州六小龙’之所以能‘蛟龙出海’,靠的就是做创新的‘e’人,‘e’往无前!”浙江省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宣讲员梁龙,这样讲述“杭州六小龙”背后的创新之道。

——“大家都吃过‘蛋黄派’,看过‘偶像派’,但很多人肯定没当过‘文特派’。”“这个文化特派员,就是一个‘中医师’,要摸清村庄发展滞后的症结,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供需对接机制。”“村里人都想发展莲花文化,经过论证,我们制定了‘好运莲莲’文旅村庄建设总体规划。”“村里的莲子炒猪肉改称‘珠(猪)联(莲)璧合’,莲子炖鸡改叫‘连(莲)升三级(鸡)’……游客一听,这么有文化的名字,都来尝鲜,莲子比往年多卖出了十来万元。”龙游县文联工作人员张盛,分享了他作为文化特派员在志棠村与大家一起挖掘莲花文化、发展壮大莲子产业的经历。

——“为了融入辖区群众,我就把微信名改为了‘花开富贵’,结果群众反映找不到我,因为群里好多‘花开富贵’,我就灵机一动,将微信名倒过来,改为了‘贵富开花’。”“前一段时间,我帮辖区一个流浪的聋哑老人落了户,名字也是我起的,叫兰云安,希望他在兰溪市云山街道安心安全安享晚年。”“一个充满祝福的名字,表达了我们人民公安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兰溪市户籍民警江文博,结合工作谈对“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理解,让人“上头”!

这些颇具“烟火气”的话语中夹杂着理论金句、网络热梗,有趣而不“油腻”、有理而不“说教”,搭配以手势、音乐、灯光效果,让在场听众笑泪交织,纷纷点赞!

宣讲话语创新之风,吹遍之江大地。调研组来到衢州市龙游县,这里拥有“万年文化、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历史积淀。

湛蓝的天空下,龙游瀫畔的树剧场周围,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恣意舒展,一阵清风拂过,空气中尽是馥郁的芬芳,一场田间地头的宣讲正在这里进行。

“走到太阳都变黑,(才)看到城里一套屋。”过去,龙游石佛乡大力山村村民们常这样形容路远难行。

“上世纪90年代石佛乡大力山村修筑村民谋生路,本世纪初黄茶之乡罗家乡修筑致富路,2023年度灵山江幸福路荣获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龙游青年宣讲员叶治仁聚焦“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用跨越三十余年的三条路,讲述当地的城乡变化。

结合实际情况,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创新语言风格,让宣讲更合“青年胃口”。“今天的浙江,正以年轻的面孔、鲜活的语言和贴近青年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言青语’。一场理论宣讲,也许只有15分钟,但在听众心里,可能会留下1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光亮’。”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包大为说。

组织模式创新:将“程式化”工作变为“社群化”活动

青年理论宣讲能在浙江“破圈”生长,社群化组织模式创新的“根系”滋养是原因之一。

在绍兴市越城区,“古越新声 灵五七五”宣讲团编辑部的白板上,磨稿会、采风行、月度读稿等活动,排得满满当当。圆桌旁,三五青年正聚在一起,有人在修改讲稿,有人在翻查资料,有人在低头沉思……

“大家聚在一起,在青年社群里,我们互相帮助‘磨稿’,设计宣讲趣‘梗’,‘一人讲,多人听’,在‘头脑风暴’中,思路打开了,也熟络起来了。”宣讲员钱林超告诉调研组。

由青年人说给青年人听,让青年群众教育青年群众,在当地,学习与传播理论实现了“乘数效应”,青年人在相互影响中受益。

“之前,很多人觉得年轻人喜欢在家抱着手机玩;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学理论、做宣讲。”越城区社科联副主席王小梅说,“我们坚持‘体制内+体制外’‘本地人+外地人’‘正规军+轻骑兵’一体推进,吸引企业家、网络达人、非遗传承人、主持人和大学生等各行业、各领域青年人加入宣讲队伍。”

“青年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宣讲舞台,更需要价值认同的社交场域。”越城区青年宣讲员导师裘志刚说。

今年2月底,温州鹿城“白鹿扬声”青年理论Talker与瑞安“云江Talker”举行了一场宣讲“走亲”活动,两地青年共学共讲,青春“潮”音与理论强音回荡在每一位听众耳畔。

“在互学、互鉴、互助中,我们既宣讲理论、又交流切磋,向朋辈优秀宣讲员学习,让我看到了青年宣讲的更多种打开方式!”鹿城宣讲员潘温琪说。

探索社群化宣讲,鹿城“走在了前列”。“我们组建‘白鹿扬声’理论Talker社群,将分散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特色宣讲团、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特色小剧场等社会化机构聚合成团,进行一对一友好结对,以社群‘主理人’‘圈子文化’激活理论传播的‘裂变效应’。”鹿城区委宣传部蔡如繁说,“当理论宣讲与年轻人的职业成长、文化生活深度绑定,并嵌入其日常社交,他们就会从‘来听听’变为‘一起干’。”

“原来,课件式的宣讲,遭遇‘触达失效’与‘共鸣失焦’的双重困境;如今,‘走亲’式与社群化宣讲,将个人分散的‘兴趣孤岛’连成‘理论群岛’,青年人成了并肩传递‘理论火把’的‘圈内人’。在这一可参与、能互动、有回馈的社群中,党的创新理论便能够真正扎根青春土壤。”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卓高生表示。

体制机制创新:从“盆景”变成“风景”

青年“说”,让宣讲“声声”入心,从衢江之畔“龙游出海”,钱塘涛声回应着青年的理论强音,从“盆景”变成“风景”,从“风景”成为“风尚”,理论“芬芳”遍染之江大地。

理论传播“破圈”。之江青年通过新形式,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将书面话语转化为视听话语,变“对大众宣传”为“大众的宣传”,有效破解了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

撬动经济发展。聚焦政策讲理论、围绕现状谈改革、盯着问题讲举措……青年理论宣讲,持续助推浙江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宣讲,让理论成为撬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杠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破除了‘知’与‘行’的思想藩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认为。

助力基层治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浙江多地用好用活理论宣讲,化解矛盾纠纷。比如,衢州市开化县杨林镇与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昄大乡以“宣讲+调解+共富”,助力跨省边界治理。“宣讲,特别是蹲点宣讲模式,注重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将理论传播嵌入社会发展肌理,推动理论宣讲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韦欣说。

提升社会文明。以“共情”代替“说教”,打开了群众的“心门”,青年理论宣讲有效提升了民众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的文明水平。如浙江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1500多名“文特派”奔赴乡村,带着文化资源、文化服务直抵基层一线“送文化、种文化”。他们宣讲家风故事,让好家风进万家;分享好人好事,让做好人办好事成为风尚;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保护环境、爱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引领青年成长。以理论宣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并倒逼自我学习,青年宣讲员实现了从“被动学”向“主动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既学习了理论知识,也锤炼了自身本领,同时收获了快乐感、存在感、成就感。特别是,理论研究与传播一体推进机制,使许多青年宣讲员成了既能讲理论,又能写理论文章的“多面手”。他们在一次次历练中变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了“六边形战士”。“这深刻诠释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与青年成长成才的‘双向奔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李钰表示。

赋能国际传播。无论是吸引赴海外留学的浙江籍青年,还是吸引在华留学生参与宣讲,浙江这些做法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比如,衢州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立海外分团,向世界各国民众开展宣讲。“他们用个性化故事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以‘对话式传播’替代单向输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被海外听众所了解。”浙江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秘书长忻皓表示。此外,各类国际传播平台、海外媒体平台、文化交流平台等,都成了当地青年开展理论宣讲的重要窗口。

之江青年宣讲,方式出新、内容出彩、传播出圈,这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队伍建设专业化。“以兼为主,专兼结合”,浙江有规划建强宣讲队伍、成体系培养宣讲人员——建好浙江省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遴选设立百余家省市级基层宣讲工作室,探索宣讲专业化、职业化路径,培育两千支左右特色宣讲团队和两万名左右基层宣讲骨干,全省每年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超过两万场次……浙江全省理论宣讲队伍建设“个十百千万工程”,让宣讲人才如“春苗破土”、似“新竹拔节”,转眼已“蔚然成林”。

政策保障精细化。把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将优秀青年宣讲员纳入优秀年轻干部梯队,加大培养力度;企事业单位注重从优秀宣讲员中选拔录(聘)用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对宣讲中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符合条件的优先考虑推荐申报人才项目……实打实的激励机制,持续激发青年参与宣讲的内生动力。这如同春风一般,让理论宣讲的种子,在一个个之江青年心田“生根发芽”“结苞绽放”……

流程设计标准化。浙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就宣讲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探索。在这里,宣传部门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浙江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标准化体系,就宣讲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资源库建设、运行程序、宣讲服务要求等提出明确规范。如衢州市《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导则》已获中国标准化协会立项。

支撑服务数字化。技术赋能,是浙江青年宣讲工作的一大特色。线上宣讲,让大众在移动端就能随时随地听理论宣讲、明政策方向;AI赋能,让宣讲员能够轻松搜集素材、校对修改讲稿;数字化平台,让群众可以在线“点单”,宣讲员及时开展宣讲,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网上研学模式,让宣讲员一起在线讨论学习,共同切磋……数字化,让理论宣讲方式越来越便捷、宣讲内容越来越精准。

“跨界”“走亲”常态化。政企校地之间开展跨界、跨域互学共鉴。宣讲“走亲”活动,既让宣讲员“走出去”,将浙江宣讲经验带到了全国;又将各地宣讲员“引进来”,举办“全国优秀宣讲员浙江行”、观摩培训等活动,不断增强之江青年理论宣讲的品牌影响力。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真理的甘甜才会沁人心脾。之江青年理论宣讲,正吸引着全国多地前来“取经”。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都能成为火种,持续播撒真理之光,以青年带动青年,成风化人,让一代代青年逐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