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姓马,一口京片子,讲题的时候语速比Rap还快,逻辑像玄学,还非要我在90分钟内“体会数学之美”。问题是我光是搞清楚题干在说啥,就已经用掉了80分钟。
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妈用一个"光宗耀祖"的眼神,把我推进了一个名字特别像黑帮组织的奥数培训班。
班主任姓马,一口京片子,讲题的时候语速比Rap还快,逻辑像玄学,还非要我在90分钟内“体会数学之美”。问题是我光是搞清楚题干在说啥,就已经用掉了80分钟。
后来,我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是我笨,还是这个世界太疯狂?
用力过猛的“鸡娃”教育,本质像把孩子的脑子当气球,一顿猛吹,以为鼓胀就是强大,殊不知只要一根针,崩塌得比信心还快。
关键问题不是孩子学了多少“超纲”的内容,而是学得有没有用,理解得是否透,能不能灵活运用,是否真的在“思考”,而不是背公式、套套路、磨心态。
所以说鸡娃,很多时候,不是拔高了孩子的能力,而是打乱了他们的大脑发育节奏,摁着头提前跳级,结果脚还没站稳,脑子先崴了。
一、把套路当能力,等于把抄作业当聪明
一群孩子坐在培训教室,老师讲了一道高阶奥数题,大家的脑子开始结冰,但有个孩子做对了。
家长激动得差点给孩子请功勋奖章,殊不知这道题,他在家背过五遍。是的,“背”过,不是“会”。
奥数本来是锻炼逻辑和推理的工具,结果变成了套路演练的模版工厂。
孩子不是在“思维”,是在照着模板填空。问题来了:考试可能能应付,未来怎么应对新问题?在复杂社会环境里,哪来那么多“题型”?
没有理解的背诵,最后都是幻觉。
比如有个男孩参加奥数班半年,掌握了十套“解题万能模版”,他爸在同事群里高调炫耀:“我儿子一个人能顶初一全年级。”
后来有次,他被同桌问:“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一颗药,一个月吃完,药瓶里应该有多少颗?”男孩愣住,抓头一分钟后说:“你等我找找有没有这种题型。”最后那瓶药竟然“吃了30天还有31颗”,数学成了玄学,他爸开始查奥数班是不是传销。
我小侄子被送去学竞赛数学,一个月后,他会讲“数形结合”“抽屉原理”,但连小学数学试卷都能漏填名字。他爸说他“逻辑好但马虎”,后来去参加一个知识竞赛,主持人问:“五加五等于?”
他盯着天花板沉默三十秒,然后弱弱说:“有图吗?题干太短,我感觉有陷阱。”
主持人当场沉默,他爸当场退群。
二、把压力当成长,等于把摧残包装成教育
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像植物需要的温度范围。
气温一高,别说开花,连根都可能烤焦了。家长看着别家娃在学线性代数,自己孩子还在背九九乘法表,脑袋一热就给孩子安排了“火箭式加压套餐”:
每晚三小时,一天刷两套卷子,脑子不够用就靠“意志力硬抗”。
问题是,孩子不是CPU,用力过猛不是“性能激发”,是“死机重启”。学不会不是懒,是理解还没到位;兴趣下降不是不配努力,是被压得喘不过气。
邻居家孩子被送去补课,白天上学,晚上培训,周末做题,一年后确实变了——变得神志不清。他妈说孩子现在懂事了,学会了沉默,我去问孩子他最喜欢的数字是多少,他小声回答:“零,因为没有作业。”
后来他居然把自己的小猪佩奇贴纸贴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上,说是“情绪支持工具”。
我表妹初中开始学高中数学,她爸每天逼她刷卷子,刷完还要对答案,错了就罚抄十遍。她一次在厕所坐了两个小时不出来,说“肚子不舒服”,结果偷偷在马桶上看言情小说解压。
她爸说:“你是学不进去,脑子问题。”她反问:“你硬塞高数给我,不是脑子问题?”
最后她考试时写“设x趋近于自由”,老师给了精神鼓励分。
三、把假象当成绩,等于用滤镜骗自己
短期成绩飙升,并不等于长期能力增长。
有些鸡娃培训机构,搞一套“错觉制造术”:先教套路,再挑熟练的孩子演示成果,顺手发家长群里晒成果图,视觉冲击直接拉满,家长心理被“一键击穿”。
问题是,滤镜再美,撑不了考试全局。
表面上孩子能做难题,实际上只是在表演,没了套路就秒崩。认知没有升级,只是操作变熟,像猴子学敲钟,看着挺神,其实什么都不懂。
表哥的孩子参加过一个“思维突破训练营”,回来后拿出一道函数题,一本正经地说:“爸,看我怎么解。”接下来20分钟,他一直在画图、圈圈点点、写公式,最后答案错了。
我问他:“你知道自己在干嘛吗?”他说:“不知道,但老师说动作要快,看起来就有逻辑。”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不是不努力,是被当成直播演员了。
同学的女儿被送去参加“学霸速成班”,每周拍一次“答题秀”发朋友圈,姿势到位、演技满分。她爸说:“看她那专注眼神,像极了学霸。”后来她期末考试全军覆没,他才发现女儿根本没听懂题,老师提前告诉了她表演用题型。“
原来不是我女儿太聪明,是我太容易被骗。”
他说完这句话,点开朋友圈,把所有培训机构的“精选展示”拉黑了。
所以说,真正的思维能力,成长速度像种土豆,不快不慢,但根扎得稳。有效的教育,不是压出成果,而是引导理解。打鸡血不如补营养,揠苗助长不如浇水松土。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刚刚好”的学习深度和节奏才是思维能力提升的黄金区间。不是不给挑战,而是别直接上天梯;不是不让刷题,而是先把题目吃透;不是不超前,而是量力而行。
家长也别光看“别人家孩子”,得先看看自己孩子的节奏。
与其追逐“超前内容”,不如陪孩子深耕“当前理解”;与其硬拽孩子奔跑,不如引导他们自我驱动。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不是禁区,而是导航线。只要顺着孩子的节奏引导,再慢,也能走得远。
再说了,鸡娃这事,一味猛冲,只能短期热闹,长期内伤。
不如用点耐心,别把思维当操作,别把学习当表演,别把孩子当战马。
成长这事,不在起点拼命加速,而是在途中不掉队。
来源:潮妈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