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小龙女尹志平之事,杨过为何避重就轻?年少不懂,读懂已中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07:08 2

摘要:金庸的武侠小说本就风靡大江南北,随着金庸的武侠著作拍成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著作更是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绚丽武侠风。

金庸的武侠小说本就风靡大江南北,随着金庸的武侠著作拍成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著作更是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绚丽武侠风。

尤其是在1998年,由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一经横空出世,立时在各大卫视热播。笔者当年曾统计过,最高峰期,差不多有10个电视频道一起播放《神雕侠侣》,足以可见这一部武侠小说有多火爆。

这也难怪,《神雕侠侣》是一部武侠与爱情完美结合的小说,加之古天乐扮演的杨过桀骜潇洒,李若彤扮演的小龙女貌若天仙,读者们自然会看得兴趣盎然。

不过,年少的我们看到小龙女当众说出她和尹志平的爱恨纠葛之事时,杨过为何表现得避重就轻?

小龙女是古墓派的传人,由于自幼修持《玉女心经》,本就少言少语的小龙女更显得不苟言笑。

饶是如此,小龙女那惊为天人的容貌、冰清玉洁的气质依旧惹得不少男子神魂颠倒,就连身为修真道士的尹志平也动了凡心。

原来古墓派与全真教毗邻而居,尹志平有缘之下见了小龙女几次,竟被小龙女迷得晕头转向,就此辗转反复、茶饭不思。

机缘巧合之下,深夜外出的尹志平意外发现小龙女倒在草地上无法动弹。尹志平通过观察发现小龙女被人点了穴。

眼见四下无人,尹志平再也按捺不住,他蹑手蹑脚地靠近小龙女,然后掏出一块青布蒙住了小龙女的眼睛,最终做出了一件人神共愤之事!

初读这一段原著,年少的我们是又气又怒,这么一位不容亵渎的仙女,竟被一个衣冠禽兽辣手摧花。

尹志平得手之后拂袖而去,还让练功归来的杨过背了黑锅。由于这件事,杨过和小龙女产生了不小的误会,二人继而开启了“聚少离多”的孽缘模式,让无数读者看得牵肠挂肚、仰天长啸!

笔者义愤填膺之余又觉得奇怪,金庸身为武侠界的“武林盟主”,为何会构思出这么一段不可思议的情节?

随着剧情不断发展,小龙女终于发现了那一夜的罪魁祸首。于是在全真教的重阳宫,小龙女当着群雄和杨过之面,道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让人难以理解的一幕发生了,一向睚眦必报的杨过却显得截然不同。

书中是这么写的,杨过袍袖一挥,淡淡地对小龙女说道:“姑姑,咱们走吧!”

毋庸置疑,杨过的确显得避重就轻。要知道的是,小龙女被尹志平毁了贞洁可是一件大事,可杨过在听完小龙女的陈述之后竟选择走人,难道杨过不应该掣出玄铁重剑,将尹志平碎尸万段,方能发泄心中之恨么?

就算小龙女出口央求杨过不要为难尹道长,杨过不应该也要手持玄铁重剑,将剑尖指着尹志平然后全身颤抖才对么?

的确,之前的杨过并不是这样的。

好比孙婆婆被郝大通打死的时候,杨过就显得极其偏激,大有陪孙婆婆一起死的想法。原著里是这么写的,杨过双手紧紧抱住了孙婆婆。郝大通说了几遍,见杨过不理,焦躁起来,伸手去拉他手臂。杨过高声大嚷:“臭道士,你们杀我好了,我不让你害我婆婆。”

而小龙女更是杨过生命中最重要之人,可杨过为何表现得如此风轻云淡?

其实,就连身为作者的金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新修版《神雕侠侣》的后记里,金庸写道:杨过初出场时像韦小宝,到后来像萧峰,性格在书中变化很大。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到三十几岁的中年人,性格一定会变,那并不稀奇。

杨过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像极了韦小宝,见到漂亮的女子就要过去戏弄一番,而且是有仇必报、绝不吃亏。

可随着小龙女失贞、杨过断臂,杨过越来越像萧峰,即放下了个人仇恨,万事以家国大义为重。

同理,杨过对于小龙女和尹志平之事,也是以大局为重,这才有后续的避重就轻之举。当然,对于杨过的这个变化,初读《神雕侠侣》的我们尚且年少,自然看不懂其中奥义,唯有步入中年,才能读出金庸的言下之意。

原来,杨过历经了诸多生死磨难,对于恩怨仇杀、生死离别有了更深层的看法。

好比小龙女身中剧毒之时,杨过心中是这么想的:“李莫愁作恶多端,这时好好的活着。龙儿一生从未做过害人之事,却何以要命不久长?只要老天爷慈悲,保佑龙儿身子痊可,我宁愿……我宁愿……”

不难看出,在杨过的心目中,只要小龙女能够安然无恙,什么杀父之仇、什么恩恩怨怨都可以抛在一边。

如今小龙女身受重伤,还对杨过说出“我的清白己为此人玷污,纵然伤愈,也不能和你长相厮守”这句话来,足以可见小龙女已然觉得自己配不上杨过,决定与杨过分道扬镳,找一个清净之地自生自灭。

杨过本就聪明绝顶,加之经历了这么多劫难,达观知命的他岂会听不懂小龙女的弦外之音?也只有避重就轻,丝毫不计较小龙女丢失贞洁这件事,才有可能与小龙女和好如初。

杨过若对小龙女和尹志平之事表现得相当在意,只会让小龙女越发自惭形秽,二人终将渐行渐远。

综上,金庸的这一部《神雕侠侣》虽然是一部虚构的武侠小说,但人至中年的我们重新翻阅,会读出不一样的领悟与感叹。

不得不佩服金庸的才高八斗,他不是一味在书中讲武侠故事,而是不断地“求真”兼而“写人”,有“事虽奇、人却真”的最高境界!

来源:金宝哥讲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