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传统医药的宝库中,“中华九大仙草” 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出自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其中石斛位列九大仙草之首。石斛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价值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及石斛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
中华九大仙草之石斛:从铁皮到金钗的认知变迁与产地溯源
在中华传统医药的宝库中,“中华九大仙草” 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出自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其中石斛位列九大仙草之首。石斛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价值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及石斛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石斛凭借其显著的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等功效,在古代就备受医家推崇,成为九大仙草之一。
早期,铁皮石斛被广泛认为是九大仙草中的 “石斛” 代表。铁皮石斛多分布于中国云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它在药用典籍中的记载历史也颇为悠久。《本草纲目》称其有 “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轻身延年” 之功效。铁皮石斛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其含有丰富的石斛多糖、石斛碱等有效成分,在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降血糖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铁皮石斛因其优良的药用特性,被视作石斛中的珍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传统中医药认知的不断完善,如今 “九大仙草” 中的石斛更正为金钗石斛。金钗石斛同样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而得名。它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 金钗石斛丛生石上。” 金钗石斛被历代医家奉为滋阴圣品。与其他石斛品种相比,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含量较高,这使其在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眼科等疾病方面效果更为突出。
铁皮石斛被认为是霍山所产为佳。霍山石斛是我国兰科石斛类药材中的特有种,也是我国古籍中描写最为完整、奇特的物种之一。早在 1700 多年前的《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它的生长地点及环境。1765 年清代赵学敏、赵学楷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和《百草镜》二书中,明确记载霍山石斛 “出六安州及颍州府霍山县”,对其形状描写为 “形短只寸许,形如累米,嚼之微有浆、黏齿” 。霍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巍巍大别山形成的 “超高压变质带” 特殊地质构造,山高林密、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常年云雾缭绕、光照度较弱的条件,使得霍山石斛一年只有 6 - 7 个月的缓慢生长期,从而形成了其 “短小圆润 ,中间膨大而鼓” 的独特形状。并且,霍山石斛只有生长在霍山特定环境下,才能具备特有的形态与品质,一旦移栽到其他地方,成活率极低,且形态特征与内在品质都会发生变化,正如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 。
而金钗石斛则以赤水所产最为优质。赤水金钗石斛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赤水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使其成为金钗石斛生长的摇篮。赤水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紧靠黔北大娄山北麓,属四川台坳、四川盆地分区泸州小区,与四川为同一沉积湖盆。这里的丹霞地貌系红砂岩层,结构疏松,含水量大,地表褶皱起伏剧烈,加之地表腐殖质厚,含钾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强,非常适宜金钗石斛的生长。据中国药材种植资源普查结果表明,金钗石斛对大气、土壤、水质等自然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国内贵州赤水河流域具备最佳野外种植条件。赤水的丹霞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能更好地满足金钗石斛生长需要,使得赤水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含量优于其他产区。赤水金钗石斛的种植历史悠久,唐宋以来都是贡品,其特殊品质也得益于传统的栽种技术和加工工艺。目前,赤水已建成中国唯一的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面积达 8.4 万亩,年产鲜品金钗石斛 5000 吨,占国内金钗石斛人工种植总面积的 90% 以上 。
从铁皮石斛到金钗石斛的认知转变,以及霍山铁皮石斛和赤水金钗石斛独特产地优势的确定,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医药资源认识的深化,也凸显了不同产地的自然环境对中药材品质的重要影响。如今,“世界酒中国菜” 正全力以赤水金钗石斛地标宴的形式,大力传播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与文化,同时推广地理标志用标企业的品牌与产品。通过将赤水金钗石斛融入特色美食,打造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让更多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深入了解赤水金钗石斛的珍贵价值和深厚底蕴,进一步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未来,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相信这些珍贵的中药材将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地方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