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西市场,方知济南味:百年商脉的变局与不变烟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9:42 2

摘要:“西市场的魂儿,就藏在那股子烟火气里。在这儿,扛包的和开大奔的能在一个摊儿前砍价!”网约车司机宋先生摇下车窗,指着路旁熙攘的人群,眼中满是感慨。这位在槐荫区住了三十多年的老济南人,见证着西市场从排队结账的土平房,到如今集“百货+超市+酒店+餐饮+娱乐+教育+医

“西市场的魂儿,就藏在那股子烟火气里。在这儿,扛包的和开大奔的能在一个摊儿前砍价!”网约车司机宋先生摇下车窗,指着路旁熙攘的人群,眼中满是感慨。这位在槐荫区住了三十多年的老济南人,见证着西市场从排队结账的土平房,到如今集“百货+超市+酒店+餐饮+娱乐+教育+医疗”全方位配套服务综合商圈的时代变迁。“你瞧那棵大槐树,当年树下全是崩爆米花的,现在树荫底下多了不少拍短视频、做直播的,还有扫码关注公众号领小礼品的活动,时代真是变啦。”

西市场牌楼

从1928至2025,槐荫区西市场商圈已经存在97年了。百年间光阴流转,当镜头掠过历史星河,一段关于济南老商脉的时空褶皱便舒展开来。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济南自开商埠,靠近铁路与西埠农村的“盘龙庄”划入商埠区,吸引了众多露天小商贩聚集。1928年,商人刘俊卿与李九龄出资建起108间平房,招引商号入驻,商品丰富实惠,此地也因位于商埠西端而得名“西市场”。

从108间土平房到大棚式经营,再到现在的综合智慧商业体,西市场商圈承载着几代济南人的记忆。时光的马车不停往前,这里一直在变,但亲民、接地气、有人味的传统却没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市场成为济南百姓的购物天堂,各类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它。或许当时刘晋卿和李九龄二人并未料到,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会成为济南商业精神的孵化器。

随着时代发展,西市场商圈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覆盖纬八路到纬十二路、经一路到经三路的繁华商业区。修鞋的棚子旁边是修钢笔的,卖烤地瓜的近邻是缠糖稀的,贩卖古董的地摊与旧书旧货挤在一起,变魔术的和耍猴的争抢地盘,唯有崩爆米花的则躲在某一个角落里,不时传出“砰”的一声爆响……

自1958年起西市场商圈迎来了五次较大规模的综合改造。108间平房变身华联商厦、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文体大世界、和平商城……这种新旧交融、迭代升级的商业密码,在1995年华联商厦二期开业时,迎来了第一次质变。

现在的华联商厦

“现场人山人海,手扶电梯、中央空调,这些都是华联在济南西部的创新”,提起西市场和华联的蝶变,济南华联集团轮值总监宋堃眼睛闪亮:“当时这片儿主要是大棚经营,环境比较差,直到华联二期开业后,一下子就让消费者认识到了什么是现代化的商业设施。这些都给当时的顾客以全新的感受。”

1989年12月,济南华联集团的前身诞生于西市场这片热土。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华联从最开始仅有6000平方米的商场,成长为现在集百货、商超、酒店等于一体的大型商业集团,如今早已融入大家的生活。

事实上,这家带着手扶电梯闯入时代的商场,从未放弃过传统与品质的坚守。就拿它的特色——华联大馒头来说,商家一直把顾客的反馈当作宝贝,从最初根据顾客家庭人数调整馒头分量,到后来不断优化面皮口感、形状等细节,每一个环节都用心打磨。“现在每天能卖出不少馒头呢,用的还是老面发酵,那股子麦香味,很多老顾客一闻就知道,特地来买。”宋堃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从高货架到好货架;从柜台式销售到顾客自由拿取;从铁丝悬挂式集中收银,到现在手机、刷脸、NFC……华联一路创新突破。如今,坐稳西市场商圈“龙头”地位的华联,正以实际行动反哺着这片热土。停车场智能改造,实施墙体亮化工程,推出微笑服务和公益活动,打造一体化智慧商圈运营管理平台……

华联商厦的智能车库

谈起西市场商圈的未来发展,槐荫区西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管理信心满满:“全力推进批发零售传统业态与服务业新型业态的深度融合,依托华联智慧商圈建设项目,用好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等业态引流,同时依托平台‘大数据’资源共享,整合畅通各业态线上线下渠道,持续拉动消费者粘性,实现商圈的立体化连接、互联式共享。”

时光流转,烟火依旧。从百年前的小商贩到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大槐树荫庇下的西市场商脉秉承初心,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新的篇章。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这片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商脉沃土,正以历久弥新的底蕴与生生不息的朝气,将市井温情酿成济南人的生活画卷,让百年商脉跃动为城市版图上的活力脉搏。

来源:爱槐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