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比伐芦定上市后不久,Medicines又物色了多个产品,最终从阿斯利康买下了氯维地平和坎格雷洛。这两个产品都是阿斯利康的“弃子”,共同的特点是半衰期都很短,不适合日常口服用药,Medicines经过二次定位以后,以超低的价格将这两个药物买进,并推向了临床试验
转自:中国医药报
二、Medicines与Inclisiran的渊源
在比伐芦定上市后不久,Medicines又物色了多个产品,最终从阿斯利康买下了氯维地平和坎格雷洛。这两个产品都是阿斯利康的“弃子”,共同的特点是半衰期都很短,不适合日常口服用药,Medicines经过二次定位以后,以超低的价格将这两个药物买进,并推向了临床试验。可喜的是氯维地平并没有给Medicines带来太大的挑战,美国FDA在2008年批准该产品上市,用于手术中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因为半衰期较短,医生可以通过调控滴注速度来及时控制患者的血压,Medicines再一次变废为宝。遗憾的是该产品是乳剂,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因为产品中出现金属颗粒而被FDA警告,适用情景也被严格限制,销售额几乎没超过1000万美元。相比于氯维地平,坎格雷洛的上市之路就坎坷了许多,Medicines 2003年买进该产品,2013年才提交NDA,首轮NDA还被FDA拒绝,直到2015年才被批准上市。不过,坎格雷洛的市场表现比氯维地平稍强,或许具有年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的潜力。
在具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后,Medicines的扩张之路也不再限于二次定位的思维。迫于比伐芦定专利悬崖的巨大压力,该公司在2009年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Targanta Therapeutics,获得抗生素Orbactiv,2013年又以4.74亿美元收购Rempex、以2.4亿美元收购ProFibrix,获得了RPX602、Vaborbactam、Recothrom等项目,建立了抗耐药菌感染和手术期止血的管线,加上已有产品,形成了围手术期降压、止血、抗凝和抗感染的产品群。
Medicines与小干扰RNA药物Inclisiran结缘于2012年。众所周知,2010年前后是RNA药物研发的“黑暗时期”,但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在此期间,数家研究RNA药物的生物公司几经易手,RNA干扰疗法引领者Alnylam也遭遇了资金紧缺的危机。看不到“曙光”的Alnylam,最终于2013年以2500万美元的首付款、1.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额提成,将Inclisiran的全球商业化权益转让给了Medicines。
在收购Inclisiran之后,Medicines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巧妙地设计了临床试验,很快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就收获了喜人的数据。为了不影响项目的推进,Medicines从2015年开始狂甩资产套现,先后打包卖掉了抗凝血药物管线Recothram、PreveLeak和Raplixa,心血管药物管线坎格雷洛、氯维地平和阿加曲班,抗生素管线Vabomere、Orbactiv和Minocin,套现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合计约15亿美元。2017年,Inclisiran的全球大型Ⅲ期临床试验正式开启,2018年之后,Ⅲ期临床试验诱人的结果相继被曝出,于是就有了诺华97亿美元收购Medicines的焦点事件。
三、Medicines带来的启示
尽管从诞生到被收购,Medicines只存在了23年,但这23年时间里,该公司用平凡创造了奇迹。在创新药研发成本日益飙升的大背景下,还会有多个企业延续Medicines的模式,其中杭州索元生物就是一个重要的“开拓者”。虽然索元生物也是一家专门从事失败项目二次定位的公司,但该公司主要收购对部分患者表现出疗效的失败项目,通过基因筛选的方式,挑选出对药物敏感的患者群,精准缩小受试者范围后二次临床定位,以实现项目的变废为宝。
索元生物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让该公司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宠儿,该公司的成功不仅进一步阐释了“Medicines”模式的可行性,而且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崭新的2.0版本,相信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普及,这种模式的应用场景还有望被进一步拓宽。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成功获批上市药物背后,往往还有更多的临床试验失败项目,只要不是因为安全性问题失败的项目,就有重新被定位的机会。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公司重视到这一捷径,辉瑞的西地那非就是通过这种思路二次定位上市的。
视线转回到中国。近年来,仿制药的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国内药企都开始大搞创新,但创新并不限于做创新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也是创新。如果不认清形势,一味地跟风,必然会重蹈抗PD-1类药的覆辙。江浙沪有几百家Biotech公司,只要是有点潜力的靶点,早已经成为“me too”的红海。因此,笔者建议,不要轻易跟大流,要认清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Medicines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思路。 (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