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作时:气血逆乱达顶峰,痰蒙神窍,行为极端且事后难忆。 临床观察:90%患者发作前有躯体先兆,但80%家属因「看似普通异常」错过干预时机。
为什么说前72小时是「黄金干预期」? 从中医病机看,躁狂抑郁症发作前体内气血阴阳已失衡:
72小时内:肝失疏泄、心肾不交初现,痰火扰动心神,表现为情绪波动但尚未完全失控。
24小时内:痰火上扰清窍,神机逆乱,理性渐失,出现冲动倾向。
发作时:气血逆乱达顶峰,痰蒙神窍,行为极端且事后难忆。 临床观察:90%患者发作前有躯体先兆,但80%家属因「看似普通异常」错过干预时机。
▍5个危险信号(按出现顺序排列)
❶ 睡眠节律突变(最早预警)
表现:突然昼夜颠倒(如凌晨2点擦地板、整理杂物),每日睡眠<4小时却毫无困意;或白天嗜睡不醒,夜间突然惊醒哭闹。
中医解读:心阴不足则虚火扰神,肾阳亏虚则昼夜失序,多见于「心肾不交证」。
❷ 感官异常敏感(发作前48小时)
表现:对微小声音(如冰箱嗡鸣)烦躁易怒,或曲解他人言行(认为路人咳嗽是针对自己);部分人诉「皮肤有蚂蚁爬」「食物有怪味」。
中医解读:肝郁化火则耳窍受扰,痰浊蒙窍则神识不清,属「痰火扰神证」典型表现。
❸ 情绪剧烈波动(前24小时高危)
表现:上午因琐事暴怒摔杯,下午突然自责痛哭;对镜自语嬉笑,继而呆坐不语超1小时。
中医解读:肝气横逆则怒,痰气互结则悲,水火不济致情绪「开关失灵」。
❹ 躯体隐性警报(最易忽视)
表现:反复胸闷憋气(西医查心电图正常)、心悸(心率>110次/分)、手抖难以持物;或突然暴食冷饮、频繁如厕却无实质便意。
中医解读:心脉痹阻则胸闷,肝风内动则手抖,脾胃升降失常则饮食紊乱。
❺ 行为逻辑混乱(发作倒计时)
表现:突然推翻日常习惯(如将四季衣物混放、反复开关电器),坚持「数字4不吉利要改密码」「必须逆时针走路」等无意义行为。
中医解读:痰浊阻滞脑络,神机失用,清阳不升则思维黏滞、动作刻板。
▍家属必学:3个紧急处理原则
1. 环境调控-:立即调暗灯光,关闭电视/手机,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等舒缓音乐(中医情志疗法「以宫调式音乐健脾化痰」)。
- 用温毛巾擦拭患者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引火下行。
2. 情志疏导:避免说「别激动」「想开点」等无效安慰,改用「我看见你在整理东西,需要帮忙吗?」等具体回应。
- 保持1.5米距离(尊重空间安全感),递温水时可轻触手腕(感知体温变化,判断肝火盛衰)。
3. 及时送医:出现自伤倾向(抓扯头发、撞墙)或言语失控(骂脏话、妄想表达),立刻拨打120,携带患者近3天饮食、睡眠记录。 -
▍临床医案:28岁程序员的「躁狂抑郁预警逆转记」
初诊:患者李某,男,28岁,发作前3天突然辞职,昼夜打游戏至凌晨,斥父母「要害他」,次日又蜷缩角落说「被监控」。舌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数,口气臭秽。
辨证:肝郁化火,痰热蒙蔽心包(西医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前期)。
治则:清肝泻火,涤痰开窍。
处方: ▶ 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后下)、胆南星、石菖蒲、郁金、黄连、生大黄(后下)。 ▶ 配合耳穴压豆(心、肝、神门、内分泌穴),每日按压5次。
二诊(4天后):患者情绪稍稳,自述「脑子没那么乱了」,但感乏力、口干。舌红减,苔薄黄,脉弦细。
调方:去大黄、羚羊角,加太子参、麦冬、生地,清虚热、养气阴。
三诊(2周后):睡眠恢复至6小时/日,能正常交流,但易惊惕。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则:养心安神,调和肝脾。
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茯苓、酸枣仁、远志、柴胡、香附),配合磁石枕(重镇安神)。
随访1年:未再出现急性发作,恢复IT工作,定期门诊调理肝脾功能。
▍中医提醒: 双相情感障碍属「癫狂」「百合病」范畴,核心病机在「肝失疏泄、心肾失调、痰瘀内阻」。发作前72小时的躯体信号,实则是气血阴阳失衡的「求救信号」。家属若能掌握「观睡眠、察舌象、辨言行」三要诀,及时中西医结合干预,可大幅降低发作风险。 「治未病」胜于「治已病」,关注细微变化,方能防患于未然!
来源:中医孙老谈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