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遗址上的村民:我在祖先的土地上“绣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09:13 1

摘要:5月21日,在资阳濛溪河遗址25平方米、深2.5米的探方内,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56岁的汤君屏住呼吸,用竹片轻轻拨开一小撮泥土。她的指尖下,可能藏着改写东亚人类起源的关键证据。

5月21日,在资阳濛溪河遗址25平方米、深2.5米的探方内,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56岁的汤君屏住呼吸,用竹片轻轻拨开一小撮泥土。她的指尖下,可能藏着改写东亚人类起源的关键证据。

濛溪河遗址航拍图。

2021年9月,资阳濛溪河遗址被发现;2022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续开展抢救性发掘和主动性发掘,资阳文物部门全程配合,汤君在内的40余名当地村民也就此加入考古队伍。两年多时间里,他们用手中的小锄头、竹片、竹签、毛刷等,不仅清理出了距今8万至6万年的花椒、核桃、象骨、鹿角等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更擦亮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四川坐标”。

泥土里“开盲盒”:巴掌大的地要挖半天

探方内,汤君和其他3位村民一起,正对“漫滩相及湖相层”进行细致发掘,只见她先用小锄头刮出细细浅浅的一层土渣,再将土渣刨进小铲、倒入收集袋。

卢德永轻轻翻拨着晒盘里的泥土。

“这些土里面很可能含有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碎片。”汤君告诉记者,当他们发现疑似文物时,考古专家会用线拉起小方,改用竹片轻轻挑土,让文物慢慢出土。乌木、较大动物化石的出土往往需要几小时到数天时间。

村民们正在对“漫滩相及湖相层”进行细致发掘。

“巴掌大的一块地,为啥挖半天?”外围村民看不懂,还称他们在“磨洋工”。

“发现宝贝后一定要慢慢挖,比绣花还要精细,比带自己的孙子还要轻手轻脚,不能让文物受到一点损坏。”面对外围村民的不解,在此工作的村民们一脸骄傲:“叫他们来磨这个洋工,还磨不好呢!”

在洗土区,同为乐阳桥村村民的冷永桂和另一位村民坐在小板凳上,俯身清洗着数段乌木。她们面前摆着1桶水、3块泡沫海绵和3根不同粗细的竹签。

村民们精心清洗着乌木。

“乌木泡了几万年,不能大力清洗,我们用海绵慢慢擦拭,确保不产生清洗痕迹。”对于木缝里无法用泡沫擦掉的泥沙,冷永桂就改用竹签轻挑慢抹。

“我们还负责给文物办‘身份证’。”文物洗好晾干后,大家用保鲜膜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再用红色塑料条缠紧,系上一张红色标签,交给专业考古队员进行后续保存研究。

记者蹲在一旁问:“在小小的坑里面挖呀挖呀挖,一定非常枯燥吧?”

村民们灿烂的笑容。

“才不是,我们干得很快乐!”大家抢着回答,虽然每天做着重复的事,但越干越有兴趣——因为每天都像在“开盲盒”,不时发现新东西,引发猜想:“远古时候还有这种动植物啊,好稀奇!”

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在与万年光阴对话。

村民的终极期待:希望能挖出人类化石

在一旁的晾晒区,卢德永正用一根塑料管轻轻翻拨着晒盘里的泥土:“这些土里面很可能有植物种子、完整的花瓣和动物骨骼碎片,动作要十分轻柔。”他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需要责任心和耐心,每一个动作都得小心翼翼。

村民们灿烂的笑容。

“从我们晾晒的土里面发现了花椒,说明我们四川人自古就喜欢麻味。”卢德永说,几万年前的花椒遗留至今,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执行领队程应杰介绍,该遗址地层平均约7.5米厚,分晚期洪积层、漫滩相及湖相层、文化层三个地层单元。目前,正在对上部地层单元进行发掘。

“考古队负责‘看门道、做研究’,村民负责‘出力气、干细活’。”程应杰说,考古发掘工作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日常发掘工作中涉及挖土、运土、浮选等各类琐碎工作。考古工作人员每天对各类遗存现象进行记录和判断,需要当地的村民在具体的发掘工作上进行补充,这样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考古工作正常开展。

近3年的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的石器、骨器、动植物遗存、火塘等宝贝,在这些考古村民眼里,远比每天100元的工资更具吸引力。

4月24日,濛溪河遗址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让观看直播的他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希望接下来能够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或更多的文化痕迹,那样遗址的价值就更大了。”卢德永说,“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为打破‘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提供了许多新证据,说明了东亚远古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濛溪河遗址航拍图。

挖出更多宝贝、建起遗址公园、发展旅游、在家门口挣钱……这些“甜蜜蜜”的憧憬,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当夕阳把探方的轮廓拉长,冷永桂们仍在弯腰工作。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参与着“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每一铲小心翼翼的泥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测序。

来源:资阳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