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龙江:扎根乡村发展路上的“新力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09:16 2

摘要:从因美景吸引来龙江开民宿的“新龙江人”,到农田中与群众一起耕作的农技员;从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女村委会主任,到通过直播间将农产品销往各地的年轻小伙……现在的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一股“新力量”如源头活水在注入乡村发展中。

从因美景吸引来龙江开民宿的“新龙江人”,到农田中与群众一起耕作的农技员;从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女村委会主任,到通过直播间将农产品销往各地的年轻小伙……现在的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一股“新力量”如源头活水在注入乡村发展中。

70后“新龙江人”和她的乡野民宿

“总以为青春永驻,却在奔波中惊觉岁月偷换。可只要山脚下的灯火还在为旅人亮着,只要龙江的茶香还萦绕舌尖,我们仍愿意做时光的书匠。”翻开手机,被这位70后“新龙江人”的文字所吸引。

何东慧(右一)与来自新疆的游客交流

她与龙江的缘分,始于一次旅行。2023年何东慧第一次踏入龙江的土地,站在观景台驻足眺望,万亩梯田与云雾交织,被美景打动。经过深思熟虑带着全部积蓄再次来到龙江,并在弄岭万亩茶园和弄岗稻田公园旁建成了“云边嘉木”“清木花园”两家民宿。一个犁耙、一把锄头、一个南瓜、一束稻谷……民宿成为了乡村农耕文化的展示窗口,促进着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民宿的运营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了本地人,尤其是妇女群众,共有6名长期用工、300余名季节性用工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余元。

何东慧(左三)与旅客在交流

何东慧的愿景不止于此。她希望通过民宿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龙江,爱上龙江,并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80后”农技员助力稻香鱼肥

“谷种浸泡温度需控制在16℃左右,水位需漫过种子10厘米,与此同时要在浸泡缸里加入杀菌药,浸泡24小时。”日前,龙江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程一黎和他的同事,正在田里指导群众播种秧苗。龙江乡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共有27人,平均年龄44岁。为破解传统种植效率低、品质参差不齐的难题,他们随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链条”技术指导。

程一黎在指导群众播种(右一)

“我去年种了20多亩地,年收入达10多万元。”龙江乡赧等村村民石亚留高兴地说。前几年,石亚留仅靠着种植的几亩玉米和水稻维持生计。后来,在乡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开始实施“稻鱼共生”种养,种植“德优8号”“软88”等新品种水稻,养殖稻花鱼近百斤。龙陵县龙江乡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千斤粮、万元田”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典型推广,龙江红细软米、龙江稻花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石亚留一边播撒种子,一边说,有农技专家的“把脉开方”,肯定能把这地种好。今年打算种植水稻25亩,继续养鱼200来斤。像石亚留这样的稻鱼种养户可不少,2024全乡种植水稻1.9万亩,产值达2694万元;养殖稻花鱼1.2万亩,产值达2400万元,有力推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群“80后”奔走在水稻田里,继续为稻香鱼跃、农民增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90后”女村委会主任成长记

当“90后”姑娘杨秀英站在三台山村委会办公室的门前,她或许未曾料到,这场与乡土的深度对话,会成为人生最深刻的成长课堂。2021年,这位性格爽朗的年轻女性接过三台山村发展的接力棒,在质疑与期待交织的目光中,开启了征程。初接手工作一片迷茫。调解邻里纠纷时,话里话外的复杂人情;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时,资金短缺与众口难调的双重困境;谋划产业发展时,毫无经验的茫然无措……但笔记本上“步子小一点没关系,往前走就是了”的话,让她坚毅前行。

杨秀英(左二)在带游客徒步

转机出现在对三台山村生态资源的深度挖掘中。依托高黎贡山脚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杨秀英带领村民锚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2024年第一季香蕈种植喜获丰收,4万余元的销售收入不仅充实了村集体的“钱袋子”,更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不满足于单一产业发展,杨秀英将目光投向乡村文旅融合赛道。她当起了“乡村推介官”,用手机镜头捕捉高黎贡山的云海日出、拍摄香蕈炖鸡的氤氲热气,在短视频平台上讲述三台山村的故事。如今,280余名游客慕名而来,近3万元的旅游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香蕈炖鸡的香气里,飘出的是村民日益舒展的笑颜。

从手忙脚乱的“新手村主任”,杨秀英用五年时光完成了成长蜕变,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奋斗篇章。

“00干起了“新农活”

随着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乡村搭上网络直播的快车。田间地头也成为了00后“新农人”的主场,大新寨村的杨自学就是其中一员。2000出生的他,从职校毕业后回乡做起了电商。

杨自学在直播

“第一次直播,紧张、激动!”回忆起初次接触直播带货,杨自学说道。随着直播间的气氛日益活跃,手机屏幕上时不时跳出来自各地观众对于农产品品质、售卖、物流等方面的问题,杨自学一一回应。与此同时,镜头外还随时观察直播数据,定时发放“福袋”“优惠券”吸引客流。“我目前主要是带一带周边的土特产,像本地的香蕈、赤松茸、石斛鲜条及其他农特产品,一场直播下来,最多时能有近1000人观看,总浏览量能达到20多万次,帮助农户卖出农产品300余单,助农增收2万多元。”

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一方小屏幕也能让家乡的农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杨自学身上,我们看到了数字时代下乡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希望的田野永远年轻!在“鱼米之乡·魅力龙江”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诠释着乡村振兴发展的韧劲。面向未来,龙江乡党委书记段春荣表示,将继续发挥乡村人才优势,秉持系统、开放的思维,将龙江建设成为既有山水田园的魅力,又有产业兴旺的强乡底气;既有和美宜居的幸福,又有诗与远方的旅居引力;既有民生普惠的温度,又有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着力在乡村振兴、品牌建设、集镇提质、全域旅游、民生保障等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赵丽娜 王艳美)

来源:知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