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以“标准与检测技术协同推进 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钢铁工业标准与检测技术发展大会”在郑州成功召开。来自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各分委员会,以及钢铁、有色、机械、船舶、电力、石化、建筑等行业的企业、质检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5月21日,以“标准与检测技术协同推进 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钢铁工业标准与检测技术发展大会”在郑州成功召开。来自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各分委员会,以及钢铁、有色、机械、船舶、电力、石化、建筑等行业的企业、质检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厂商等单位的3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线上直播吸引近7万人次关注。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主办,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冶金分技术委员会承办,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北京冶金标准样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协办。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标准协同并强化标准实施与应用,持续大力宣传和推广最新钢铁标准和前沿检测技术,总结“十四五”期间检测技术与标准研制协同发展的成果经验,发挥检测标准在钢铁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传建,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洪涛,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军,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光辉,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余辉, 全国钢标委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张显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康宜华,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鹏举,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南平碳计量中心 常务副主任郑明月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上午会议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赵辉主持。
一、领导致辞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致辞
张龙强院长在致辞中指出, 钢铁检测与标准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生命线”,通过精准数据支撑质量安全、工艺优化和国际互认,推动产业链价值跃升。针对钢铁领域检测标准化工作,需重点推进以下任务:一是研制钢铁领域检测标准化的“十五五”发展规划。在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十五五”规划对钢铁行业转型意义重大。需全面分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围绕力学、化学、腐蚀等领域优化标准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编制检测标准化蓝图,统筹提出行业发展要求与任务。二是推进钢产品智能检测标准体系规划和标准制定。 利用人工智能升级传统检测方法,制定智能检测标准,提升精度与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全程可追溯。同时,加强智能产品认证检测机构能力评估,培育专业人才与服务机构,依托智能制造工作组,响应行业政策,构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助力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强检测基础及方法标准应用。检测标准的准确实施是关键,需通过研讨宣贯营造 “学标准、用标准” 氛围。完善基础共性与检测方法标准体系,补充钢铁产品术语、检验规则等基础标准,加快化学分析、无损检测等新方法标准研制与应用。本次 “检测大会” 增设钢丝绳等领域宣贯分会场,推动检测技术与产品标准协同发展,支撑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在 “十四五” 收官与 “十五五” 布局关键期,行业需以检测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钢铁工业向强国迈进。本次大会为检测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传建致辞
陈传建副局长指出大会以“标准与检测技术协同推进 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作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郑州市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依托战略平台推进检测认证集聚区建设,在标准化与检测领域实现三方面突破:一是构建覆盖钢铁、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全链条检测服务体系;二是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检测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三是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 21 项国际标准、千余项国家标准,在专用材料等领域形成标准化优势,部分标准实现 ISO 层面突破。郑州汇聚行业标杆企业,正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推进产业升级。本次大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交流,将为行业注入新动力。最后陈传建处长提出三点期待:以标准为纽带推动前瞻性标准攻关;以检测为支撑促进新技术落地应用;以开放构建生态、打造标准化样板,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洪涛致辞
洪涛总经理表示,中国钢铁工业正处于 “由大到强” 的历史性跨越阶段,全球产业链重构、低碳转型加速、智能制造升级的趋势,对行业标准体系与检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对此有三点思考:一是以标准为纲构,构建产业升级新支点,强化标准与产业协同创新,将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行业和国家标准,推进钢铁材料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尤其在绿色低碳、极限服役等领域形成标准优势,并深化国际标准互认合作,助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二是以检测为盾,筑牢质量安全新防线,推动检测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突破,加快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检测场景融合,构建全链条质量预警体系,解决极端环境性能评价、微观缺陷智能识别等共性技术难题,共建检测数据共享平台以优化资源配置。三是以融合为径,激发协同创新新动能,构建 “政产学研用” “五位一体”创新生态,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联盟攻克战略性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源头支持,检测机构发挥工程化应用优势搭建成果转化通道,推动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二、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余辉
余辉教授作题为《表面等离子体显微成像技术》的报告。该报告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SPR)技术。该技术对金属表面的电介质折射率变化非常敏感;SPR 具有灵敏度高、无标记、响应速度快等优势,是分子结合动力学分析的标准技术。结合 SPR 技术发展趋势,从分子平均信号分析到超分辨单分子成像显微镜,从原理到仪器发展了一系列表面等离子体显微成像技术,将促进界面反应过程研究、能源材料设计、药物筛选与研发等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院长、教授、博导张显程
张显程院长作了关于《严苛服役环境下蠕变疲劳测试技术与装备》的主题报告。伴随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能源化工等领域高温装备运行温度、效率及环境复杂度提升,蠕变 — 疲劳与腐蚀交互作用导致装备突发失效风险剧增,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模拟严苛服役环境的失效加速试验技术,是装备强度设计与安全运维的前提。经十余年协同攻关,团队致力于构建蠕变 — 疲劳测试技术与知识产权体系,围绕 “测试设备、损伤评定、强度设计” 突破 “拓边界、提精度、建方法” 等瓶颈,助力重大工程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康宜华
康宜华教授在《精密和超精密漏磁检测新技术与应用》主题报告中阐述了常规漏磁检测方法简介、精密漏磁检测新技术及其在钢管高速高精自动化检测中的应用、基于排线激励的交流漏磁检测新技术及其在钢棒和方钢自动化检测中的应用、基于 TMR 的超精密漏磁检测新技术及在轴承零件自动检测中的应用。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鹏举
李鹏举副书记在《工程材料检测数智化转型探索与应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基于中钢国检自身探索数智化转型的实践,分享中钢国检在发展中如何结合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做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重点分享检测流程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路径成果以及检测装备自动化建设思路成果,提出了基于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如何进行 AI+检测的结合应用等。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南平碳计量中心常务副主任郑明月
郑明月副主任在《钢铁企业碳排放与产品碳足迹的计量与监测技术研究》主题报告中分析了钢铁企业碳排放的三级碳监测技术和应用案例;介绍了钢铁产品碳足迹的三级碳计量技术应用案例。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赵辉主持上午会议
分会场
下午会议设置了力学、化学、金相、无损检测、冶金标准样品、钢丝绳六个分会场进行分领域标准宣贯、研讨和技术交流。
力学领域分会场
化学领域分会场
金相领域分会场
钢丝绳领域分会场
无损检测领域分会场
冶金标准样品领域分会场
中国钢铁工业标准与检测技术发展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未来会议还将每年继续举办,相信会议将持续为检测领域人士搭建研讨、交流、学习平台,宣传推广有重大影响力的检测标准,有效促进钢铁行业先进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