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的漫长历史中,“班主任兵法”曾如一颗流星,划过教育的天空,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它的出现,犹如在传统教育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在教育的漫长历史中,“班主任兵法”曾如一颗流星,划过教育的天空,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它的出现,犹如在传统教育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2006年,一本名为《班主任兵法》的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教师万玮 。万玮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与兵法相结合,写下了这本书。书中不仅有他总结出来的与兵法相结合的为师之道,还记录了很多他亲历的教育故事。这些内容最初以网络日记的形式发表在“K12班主任论坛”上,名为“平和秘籍”,后经整理结集出版。因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的策略,文章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K12教育论坛和白鹿洞教育论坛上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随即又在《教师博览》《新教育》等杂志连载,一时间在全国基础教育界获得广泛关注,被网友形容为“红遍全国班主任圈这个‘江湖’” 。
“班主任兵法”在班级管理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强调在“爱”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例如“顺水推舟”,老师夸赞痴迷电脑而上课走神的晓东在电脑方面有天分,让他做电教委员,晓东受到鼓励后上课特别认真;“欲擒故纵”,老师面对迟到的学生小明,并不立即质问与批评,而是在课间关切、和蔼地询问原因,小明面对老师的宽容,以后再也不好意思迟到了 。这些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秩序的稳定和学生的积极发展。在一些问题学生的转化上,“班主任兵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老师们看到了教育的多种可能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批评教育方式。
然而,“班主任兵法”也遭到了不少教育专家的反对。以名师李镇西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对其用“兵法”“对付”学生的做法提出了强烈质疑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充满爱与信任的过程,将教育工作比作战争,使用“兵法”来对待学生,会破坏这种纯粹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算计和操纵,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比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虽然一些策略看似能快速解决问题,但可能会让学生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只是表面服从,并非真正从内心认识到错误。而且这种方式可能会让老师过于注重技巧和手段,而忽略了自身教育理念和素养的提升。主要从事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王晓春还专门开了一个“评《班主任兵法》”的系列帖子,逐条批评书中的观点。
随着争议的不断扩大,“班主任兵法”的热度逐渐消退,慢慢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一方面,其遭受的批评使其在教育理念的传播上受到阻碍,很多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会对这种备受争议的方式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教育领域不断有新的理念和方法涌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班主任兵法”逐渐被遗忘 。在各种教育研讨会和教师培训中,也很少再提及“班主任兵法”,它似乎成为了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短暂插曲。
尽管“班主任兵法”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备受瞩目,但它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其中所蕴含的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在如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下,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它提醒着教师们,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和策略的工作,不能一味地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我们可以摒弃其中那些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的“算计”成分,取其精华,将其合理的部分融入到现代教育理念中 。例如,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班主任兵法”的出现与消失,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教育理念的碰撞与交融,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追求更好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汲取各种教育理念的长处,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来源:夏说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