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职业青年艺术家们被发现、被扶持的100青年艺术季上,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此间表现亮眼的三位青年艺术家王铮、李琳琳、凌海鹏,倾听他们的创作故事和艺术追求,也感受到他们面对技术大爆发而展开的思考。一样的青春年少,迥然的艺术面孔。青年艺术家以画笔提出问题,回答问
“飞机系列”作品
《蘑菇之爱》
《无关的树》
一年一度、能集中让职业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直面市场的品牌活动“青年艺术100”,再次于5月举办线下活动——100青年艺术季。
在这个职业青年艺术家们被发现、被扶持的100青年艺术季上,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此间表现亮眼的三位青年艺术家王铮、李琳琳、凌海鹏,倾听他们的创作故事和艺术追求,也感受到他们面对技术大爆发而展开的思考。一样的青春年少,迥然的艺术面孔。青年艺术家以画笔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启发问题。
王铮:做翱翔于画布的历史记录者
在2025年100青年艺术季的展厅中,一幅长达4.5米的油画《你是我不可及的梦——挽留记忆的驻息》吸引众多观众驻足。画面中,一架斑驳的老旧飞机停泊在一堆废墟之上,机身锈迹与褪色的涂装间,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这是艺术家王铮的博士毕业创作,也是他“飞机系列”的最大一幅作品。从硕士到博士后,十余年间,这位青年艺术家以老旧飞机为主题,用细腻的笔触与厚重的历史感,将观众带入一段段跨越时空的飞行记忆。
王铮在飞机的轰鸣声中完成了艺术启蒙。“飞机对我来说,就像童年的玩具。”王铮的成长轨迹与民航史紧密交织。他家祖辈三代投身民航事业,儿时自己也常在塔台上模仿大人指挥飞机。“它们不是交通工具,而是陪伴我长大的伙伴。”这种深入骨髓的羁绊,最终化作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只有画飞机时,热情会越燃越旺。”
读博期间,他在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寻找被遗弃的老旧机型。在天津某处废弃场地,一架直升机的驾驶舱让他震撼不已——破碎的玻璃、生锈的仪表盘,甚至舱内残留的鸟窝与旧笔记本,都成为《你是我不可及的梦》系列的重要素材。“这些飞机即便被时代抛弃,但它们伫立在那里,依然昂着头。”
王铮的创作以“慢”著称。一幅作品常耗时数月,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素材。为了描绘出最真实的飞机形象,王铮会前往各地寻找老旧机型,甚至深入飞机内部进行速写与拍照。过程中,他坚持“与飞机对话”:现场写生时追逐转瞬即逝的光影,钻进机舱感受腐朽气息,甚至收集飞行员的旧物还原历史细节。就读研究生期间,封闭在工作室的他完成两幅圆形构图的画作,其中一幅以类似蝴蝶视角展现黄色飞机,传递出渴望自由的情感;另一幅则是首次描绘直升机内部驾驶舱,源于他在天津的一次经历,那架破旧飞机给了他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他一直想表现的老旧飞机状态相呼应。
对真实细节的极致追求,源于他对历史的敬畏。在华盛顿航空博物馆,保养完好的机型反让他无从下笔,“太新了,没有呼吸感。”他更钟情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航机——那些曾撒过农药、载过旅客,最终沦为旷野中钢铁残骸的“老伙计”。“画它们,就像画自画像。每一架飞机都承载着不同的视角与情感。我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飞机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王铮将机身上的涂鸦、裂缝乃至鸟粪痕迹悉数保留,“这些伤痕是时代的纹身。”
王铮的工作室位于北京后沙峪,窗外不时传来飞机起落的轰鸣声。“只要还能看见飞机,创作就不会停。艺术创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愿意用我的画笔,继续记录飞机背后的故事与情感。”王铮如是说。从塔台上的孩童到画布前的记录者,王铮用二十年完成了一场闭环——那些曾从他头顶掠过的铁翼,终以另一种姿态永恒定格。
李琳琳:像蘑菇一样绽放出生命力量
同样是此次展览中,一组以蘑菇为元素的装置作品在亚克力折射的梦幻光晕中格外引人注目。艺术家李琳琳通过“蘑菇”元素,传递出独特的艺术理念与情感内涵。从“蘑菇系列”到“AI绿色通道”,她的作品不仅展现生命的顽强与美丽,更在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探寻着新的表达方式。诠释着对生命、性别与文化的思考,在传统与先锋的碰撞中,李琳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
在其作品中,蘑菇不仅是自然界生物,更是生命能量重生的象征。“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却能在逆境中绽放出独特的美,这种生命力让我深受感动。”李琳琳说。她的代表作之一,便是以蘑菇为主题的系列版画与装置艺术。其中,李琳琳巧妙地将蘑菇元素与经典名作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我希望通过作品,表达一种女性的力量与自我生命力的旺盛。”她解释道。
李琳琳对艺术家身份的明确,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高中时期,画册《金色天井》让她对艺术创作心生向往。进入美院后,一门“如何成为艺术家”的课程为她开启艺术大门,使她明确自己的方向。在她看来,持续创作是成为艺术家的关键。职业艺术家并非意味着规范化和模式化,而是在不断创作中迎接挑战,从阅读、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变化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创作。
而身为职业艺术家,她不可避免要面对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在我看来学术和商业是齐头并进的。没有商业支撑,艺术家连买画布的钱都没有。”她曾与商场合作巨型亚克力雕塑,将蘑菇元素转化为公共艺术;也通过品牌联名接触顶级木材工艺。但她始终警惕被资本裹挟:“商业是工具,不是目的。‘道法自然’,合作要顺其本心。在没有经济收益的时候,就要更多增加自己的创意。”这种认知同样适用于李琳琳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她甚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却并不排斥社交媒体到来的新鲜灵感和能量。“艺术家更应专注于作品本身,用作品说话。而不是把自己展现在社交媒体上。”
凌海鹏:以数入画,解码生命的平衡
凌海鹏用一幅《无关的树》的绘画作品,向观众解释“自然数如何平衡阴阳”。画面中,两棵树的枝叶以几何线条交错,形成精密如电路图般的结构,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静。这位连续五年参展的青年职业艺术家,用数理逻辑与东方哲思编织视觉语言,在当代艺术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数术”之路。
他以界画技巧为基础,通过数术感知和模型构建的角度,重新介入事物,以一种抽离传统审美的方式去阐释“与传统有关”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树、石、水、云等传统题材和日常事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哲学内涵。
“树叶的向阳面是+1,背光面是-1,抵消后归零,就像生命回归平衡。”凌海鹏的创作方法论近乎科学实验。他将自然数的规律——奇偶性、正负性、排列组合与事物的二元性(阴阳、动静、显隐)精准对应,形成独特的视觉置换系统。在《无关的树》中,两棵树象征他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割裂:一棵是老家院中承载童年时光的树,一棵是北京工作室外“毫无意义”的陌生树木。通过数理逻辑的编码,他将空间阻隔转化为画面中的几何共振,“数学是宇宙的语言,而艺术是翻译器”。
这种理性至极的创作风格,源于他从小对数字的敏感。长大后,保罗·克利、康定斯基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和理论也给予他创作的信心和灵感。在本科毕业到研二期间,他不断汲取这些养分,结合自身的思考与感悟,最终将数理思维与东方阴阳哲思融合,形成了标志性的“数术美学”。
除了艺术创作外,今年,凌海鹏参与了建信信托乡村美育的慈善项目,捐赠了一件作品《封住本意的木》,以木的演变诠释乡愁。“上大学时我受到了国家资助,多年来一直想有机会回报社会,尤其是对那些品学兼优十分励志的学生。”他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行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同时,他也期待通过乡村美育项目,激发更多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亮色。
·观点·
AI对艺术创作是否存在影响?
近些年,随着AI绘画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职业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出现颠覆性的改变,AI技术对艺术创作模式的影响是当代艺术进化图谱中非常亮眼的组成部分,对于AI的冲击,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
王铮:AI并没有参与我的日常创作,但我曾被AI生成的“弗洛伊德风格”作品震惊。我现在依然坚持传统创作方式——手绘素描稿、反复打磨细节、拒绝数字辅助。好的作品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手稿与色彩稿的记录,是绘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宁愿保持传统的创作方式,也不愿让AI过多地干预我的画面。
凌海鹏:技法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去服从于创作的表达就好。无论是传统技法还是数字艺术,都是艺术家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工具。我欣赏AI等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同时也坚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AI有强大的算力和能效,但它没有身体感,毛笔与宣纸接触的触觉、颜料叠加的层次、创作中偶然的失误,这些不可复制的体验构成了作品的灵魂。
李琳琳:我算是AI艺术的实践者。2024年的作品《AI绿色通道》是我对技术浪潮的回应。作品中的心脏造型皆由AI生成。AI是“灵感加速器”,但我依然坚持在作品中保留手工痕迹,我其实一直都是与时俱进的。AI可以生成惊艳的图案,但无法替代身体对材料的触感。所以AI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创作媒介,它可以给我提供创作灵感。但我要加入我自己的思想,保持我创作的独特性。
·对话·
只有把温度留给创作 世界才会对青年艺术更友好
青年艺术100自201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14周年,从最初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舞台,到如今成为推动青年艺术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始终坚守初心。在艺术节期间,青年艺术100联合创始人彭玮也接受了北青报记者专访。
北青报:青年艺术100对青年艺术产业化有何推动作用?
彭玮:14年来,越来越体会到,艺术从来不该被关在象牙塔里。它是城市与乡村对话的桥梁,是时代脉搏的共鸣,也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每当看到一件公共艺术装置在街头引来公众驻足,我就深刻感受到:艺术能让社会更有温度,也能为每个渴望表达的人搭建舞台。未来,我期待与更多公共机构、品牌和社区一起,继续构建这个多方共建的青年艺术生态——在那里,艺术家有尊严地生活与创作,观众有机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社会各界都有渠道参与和支持。因为我始终相信:只有把温度留给创作,世界才会对青年艺术更友好。
北青报:从初创期到当前深化期,“青年艺术”的定义有何变化?平台如何回应Z世代艺术家多元化的表达需求?
彭玮:初创期青年艺术更多基于年龄和资历,关注艺术家的才华和潜质,边界相对清晰。如今青年艺术更加开放多元,不再局限于传统美术范畴,Z世代的各种艺术实践,只要是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对时代的真诚表达,都可归入其中。平台通过更开放包容的遴选机制,鼓励探索新媒介、新题材;调整展览结构,设置新媒体展示单元;利用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多元推广方式,回应Z世代艺术家的多元化表达需求。
北青报:未来十年中国青年艺术家最需要突破的能力是什么?青年艺术100希望在青年艺术生态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彭玮:“社会议题敏感度”最为关键,它能让艺术家创作出打动人、引发共鸣的作品。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思维也很重要,但技术应服务于内容,商业化思维不能让艺术迎合市场。在青年艺术生态变革中,希望青年艺术100扮演“连接者”和“推进者”的角色,倡导关注青年艺术的举措,实践结构优化,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全面成长的小生态,推动整个生态的变革和发展。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磊 统筹/李洋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