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已经兴起了在县城买楼房,那时的楼房也很便宜,每平米只有880块钱。村民们得到拆迁款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兴冲冲去城里买楼房。
我们村上的首富是赵全贵。20年来他一直把持我们村首富的位置。
他的第一桶金是这样得来的。我们村离县城很近,2005年县里搞开发建工业园区涉及到我们村要拆迁。
那时候已经兴起了在县城买楼房,那时的楼房也很便宜,每平米只有880块钱。村民们得到拆迁款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兴冲冲去城里买楼房。
只有赵全贵例外。他得了拆迁款后没急着去城里买楼房,而是打听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后来他就把一部分钱投资在工业园区,另一部分钱就在邻村又买了四套破旧的平房。
跟着他一起瞎搞的还有他的兄弟。赵全贵哥儿三个,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最小的弟弟有高中文化,他信服大哥,也在邻村买了两套破房。
当时人们都嘲笑他脑袋叫驴踢了,人家全去县城发展他去乡村买破房,这是想着做拆迁梦吧?再拆迁那要猴年马月的事儿了,如果拆迁不了钱就真的打了水漂。
人们都说他不但坑自己连小兄弟也拉上了。
工业园区建设好了,工厂纷纷进驻,赵全贵在工业园区要了一块地皮盖起了厂房,专做蔬菜、生鲜批发的买卖。周围这么多工厂,工厂里的工人要吃饭,他的蔬菜批发买卖异常火爆,好多工厂就干脆让他直接提供蔬菜、肉蛋、主食。
再说他买的那几处破旧平房,工业园区建成后附近要有配套设施,建学校,建商场,建居民楼。这时地价已经翻了将近一倍。
赵全贵四处破旧平房赚得盆满钵满。这次他一出手买了两套楼房,三个个商铺。自家住一套,其余全楼房、商铺全部出租。
这时候人们才回过味来,人家赵全贵不是脑袋被驴踢了而是脑袋里有智慧,有一般人没有的智慧。
村里人猛然想起来,赵全贵爱看新闻,没事儿带着小收音机听广播,他家还订了两份报纸。
改革开放村里一部分人开了五金厂先富起来,赵全贵也扑腾了几年钱没赚着但他长了见识。
得到第一桶金后他把眼光放得更远。
每年的两会他都认真研究,从国家到地方的他一个都不放过,县里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他吃的更透。关注民生工程,关注一些惠民政策。
有了钱后他主动结交了一些政府官员,为他掘的第二桶金铺好道路。
县里建公园他争取到了一部分工程,上亿的工程他没少赚钱。
结交了一些高层面的朋友他的眼界也水涨船高。
赶在限北京户口之前跟着朋友一起在北京买房,至于买了几套他不说。尽管北京房价有降但房租依然坚挺。
我们县一中建在乡下,学校为老师们建住宅楼,楼建的多了对外出售。赵全贵又买了几套,人们说这回这宝压得不对,在乡村买楼房有啥用?
为了孩子学习好多家长来陪读,租房子成了热门儿,人家赵全贵的投资又对了。
工厂不好干,买卖不好做,但赵全贵的蔬菜生鲜批发依然红火,干到了最大,名字取得也好叫“好又多”。银行利率一降再降但他投资的房产躺着可以收钱。
这几年他又大面积承包了土地,种植特色农业,城里人来采摘,果品、杂粮、面粉加工成精品价格翻倍,人家依然是村里的首富。
村里人们都说赵全贵的首富不是靠勤劳致富,而是靠着把握政策先机,处处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用一颗智慧的大脑赚钱。
来源:春妮唠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