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莫让“开盒”挂人,污染了青少年网络空间的文明底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06:51 2

摘要:“我被‘开盒’了,怎么办?”近期,涉及未成年人的网暴“开盒”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未成年人隐私泄露引发多方关注。未成年人被“开盒”后,个人隐私信息被公之于众,他们可能会收到大量辱骂、威胁信息,或在社交平台上被集体嘲讽、攻击。更有甚者,“开盒”信息若被不法分子利用,

“我被‘开盒’了,怎么办?”近期,涉及未成年人的网暴“开盒”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未成年人隐私泄露引发多方关注。未成年人被“开盒”后,个人隐私信息被公之于众,他们可能会收到大量辱骂、威胁信息,或在社交平台上被集体嘲讽、攻击。更有甚者,“开盒”信息若被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还会面临现实人身威胁。

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已深度融入其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认知世界、社交互动的“第二空间”。这一群体的网络行为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决定着网络空间的文明底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如何构建清朗和谐网络生态环境,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课题。

“开盒”现象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环境带来威胁和挑战

一是心理健康受损。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一旦成为被“开盒”对象,个人隐私信息被恶意公开,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谩骂与骚扰。近几年网上经常曝出青少年因被恶意“开盒”事件,家庭住址信息被传播,被陌生人频繁骚扰,学生及其家人也会长期处于恐惧之中,有的孩子甚至患上抑郁症。二是价值观扭曲。部分未成年人参与“开盒”,把它当成解决矛盾、树立权威、宣泄情绪或获取流量的工具。中学生在网上“开盒”往往只因看法不同等小事。长此以往,导致其无法正确认识行为后果和法律风险,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从而漠视他人权益和社会规则。三是法律意识淡薄。大多未成年人法律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开盒”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仅给他人造成伤害,还会给自己留下污点。如,近期网上热议的某知名互联网平台副总裁的13岁女儿,因不满某孕妇网友对某女星的评价,将该孕妇开盒并网暴,事件引起非常大的社会反响。四是社交行为偏差。在网络社交中,“开盒”破坏了信任基础,让青少年对网络社交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有的可能因此封闭自己,拒绝正常社交;有的则可能模仿“开盒”行为,以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形成不良的社交模式,阻碍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构建多维协同的治理体系,筑牢青少年网络文明基石

开盒现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平台等多方协同合作,加强网络监管、开展法治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共同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筑牢法治防线,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实施为网络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建立和细化网络游戏对年龄阶段的分级制度,对含暴力、色情元素的游戏要设置严谨的准入机制;短视频平台要对青少年用户实施严格的时段管理,时间一到,强制断网。同时,需强化技术监管,以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多重防护破解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上网难题。

优化内容供给,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有效融合,开发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视频、动漫、游戏等,如《哪吒2》闯入好莱坞动漫影视票房第五,河南安阳推出的甲骨文动漫《鼎喵喵和鼎小喵》,深受青少年网民喜欢,单集播放量超5000万次。持续实施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教育覆盖范围。

强化多方联动,构筑协同共治格局。建立“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四方协同共治机制。政府要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建立防沉迷体系和相关机制,降低青少年网络沉迷率。平台则需落实主体责任,打造清朗网络空间,降低未成年人网络风险。如,4月29日,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正式发布,从功能、内容、覆盖范围等方面对未成年网络安全保护进行全方位系统升级。学校要增强网络安全和互联网知识普及,结合典型案例和模拟法庭增强教育实效;家长要注重陪伴质量,以书本代替手机,减少孩子使用手机频次。

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学校要将心理健康纳入必修课,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靶向”干预,结合案例开展情绪管理、抗压能力等专题教学。家长也要学习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营造温暖家庭心理环境。(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赵霞)

来源:宁夏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