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一位美国高中生登上新闻,收获斯坦福offer的他,利用AI发现了150万新天体,年纪轻轻就在天文学顶刊发文。都说美本录取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这个“天花板”未免也太高了点。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当“擅长/热爱理工科”转变成加分项,上岸排名前部名校,甚至爬藤都成为可能。
文丨Luna 编丨Sherry
前不久,一位美国高中生登上新闻,收获斯坦福offer的他,利用AI发现了150万新天体,年纪轻轻就在天文学顶刊发文。都说美本录取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这个“天花板”未免也太高了点。
而对中国学生来说,“亚裔+理工科”的身份,如果没有过硬的成绩和背景活动,往往反倒成为申请的debuff。
但,美本只剩悲观了吗?
不尽然。外滩君在复盘美本录取数据时,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对擅长理工科的中国学生来说,甚至是个新的突破点——
上海的Sussi从小就超爱数学和音乐,甚至还结合了对马术的热爱,成功收获卡耐基梅隆作曲X人文学科交叉学位的offer;
同样来自上海的王同学很擅长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但这些成为了他讲故事的硬核“工具”,最终他拿下了南加州大学、纽大的游戏设计offer;
还有同学喜欢小提琴,也喜欢编程,在25fall早申拿下国内仅有的2枚纽大音乐科技offer之一;
甚至还有同学通过音乐特长,拿下了加州伯克利的天体物理offer……
显然,艺术留学已经和大众印象变得很不一样了。
尤其是近年来,除了结合人文学科,不断出现的“艺术+理工科”offer,不仅打开了申请的新思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是把“擅长/热爱理工科”的debuff转变成了加分项,上岸排名前部名校,甚至爬藤都成为可能。
艺术+理工科
正成为中国学生上岸名校的新途径
来自ACG国际艺术教育集团的美本主理人Sunny老师和外滩君分享了业内人士的观察。
Sunny老师
在艺术留学领域,深耕19年的ACG俨然已有了丰厚的积淀,拥有3000+位全国海外背景导师,海量成功案例涵盖60多个细分专业。
截至目前,ACG的学员也在2025fall申请季拿下了不少重量级offer:
美国方向,有哈佛、耶鲁、MIT、哥大、宾大、布朗、康奈尔、CMU等;
英国有牛津、剑桥、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等……
在Sunny看来,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行各业“复合岗位”的需求激增,大学也催生了一批“艺术+理工科”的专业,对有理工背景的学生很友好。
比如传统设计学科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后,涌现出完全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艺术专业。
麻省理工的Media Lab、伦敦大学学院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研究中心、皇家艺术学院的数字艺术与设计专业等,都涉及数字艺术与虚拟现实(VR/AR)、AI与艺术创作、区块产业链与市场应用等很多领域。
而以往粗放的建筑专业,结合AI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后,也产生了新奇的“化学反应”:
麻省理工学院 Media Lab:City Science Group,涉及城市数据区块链+AI动态规划;
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建筑计算理学硕士专业,涉及机器学习生成设计+空间认知科学,也开设有电影与游戏建筑专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新材料专业,涉及碳捕捉建材+4D打印变形结构……
另一方面,艺术特长作为申请加分项的优势,这几年也越来越凸显。对于常有“千人一面”烦恼的中国学生来说,“艺术+X”的双赛道远比单学科赛道更开阔。
“艺术作品集可以给学霸锦上添花,也可以弥补标化成绩的不足,让成绩普通的学生拿到更TOP学校的录取。”
艺术专业的录取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大学的商科/工程专业
曾在ACG学习的Aron,就以5门AP满分,托福110分,SAT1490分的成绩,拿下MIT建筑专业的录取。
平心而论,这个成绩在MIT“神仙打架”的申请池里是不太够看的。MIT里不乏国际数学奥赛冠军、信息学奥赛冠军这样的竞赛大神,但恰恰是建筑这个艺术赛道,让Aron脱颖而出。
在ACG同学中,外滩君更是看到好几个“艺术+理工科”的申请组合。理工科和艺术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后,着实眼前一亮:
有同学选了9门AP课,不仅有和艺术专业相关的2D Design,还有微积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数理课程,设立广泛,最终拿下南加大和剑桥的录取。
还有被纽大录取的吴同学,则自幼学习小提琴,高中时又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出于对007系列的喜爱,他利用编程知识,制作了一个交互式合成器,可以通过界面的图形控制器,来创作007风格的音乐,成为作品集中的重要作品。
吴同学作品
被南加大、纽大录取的王同学对游戏制作有着超高的热情。尽管第一款游戏只有简单的图形元素和关卡,但随着项目难度提升,他为了设计出逼真的视觉效果,自学了大量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微分几何等课程。
在模拟海洋的流体动力学时,他甚至掌握了研究生阶段的傅里叶变换及其算法。
在王同学自己看来,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也成为了他讲述故事的基础和工具,每一点知识的积累,都让他成为一名更好的“艺术家”。
王同学作品
大学在拓展专业,学生可以拓宽上岸渠道,“艺术+理工科”怎么不算是一场双向奔赴呢?
零基础也能走艺术留学,
每个孩子都有10%的统治区
当然,对于不了解艺术留学渠道的家庭来说,更关心的问题是:转艺术留学困难吗?能上岸名校吗?
而ACG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即便是零基础的学生,也可以走通这条路。
Sunny老师告诉外滩君,从学科学术能力和艺术特长来说,学生们普遍会落入四个象限之一:
就像Sunny说的:“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10%的领域是他的‘统治区’,他能在这个领域做得比90%的人更好。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孩子,很可能他擅长的10%不在传统学科,而在艺术领域。”
ACG目前有六大学科的60多个细分专业。特别是针对5-7年级学生的彩虹桥预备计划,就是让学生放开了去体验,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的潜能所在。
被罗德岛录取的陈同学就是个例子。很难想象,她九年级决定要艺术留学时,还没有任何基础。
但ACG半年的基础课,让她一边学习绘画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一边在众多艺术领域中尝试,最终确定了平面设计和视觉传达的专业方向。这也是她日后迈入梦校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第一步。
另外,在海外艺术教育理念中,艺术基础≠手绘基础。只要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不局限于绘画这一种方式。
Sunny还提到,对本科申请来说,作品集不需要完美,主要展示基础技能和学习过程,强调设计原则和工具的掌握以及初步的创意能力。项目内容可以简单且主题广泛,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陈同学就常从社会话题、个人情感和健康等多个维度汲取创作灵感。
电影《砰然心动》启发了她的作品Flipped。“我觉得初恋给我的感觉就和沙子一样,美丽、朦胧却极其容易消散。”所以,她用沙子作为视觉元素,设计了26个字母的模型和插画,又制作成了小册子,来展示她和朋友们对初恋的感受。
陈同学作品集
而在这之后,她又深入探索和研究“恋爱”关系,并被美国心理学家罗兰·米勒提出的“爱情恐惧症”吸引,结合“破茧成蝶,重获新生”的意向,设计了一个“Breaking Through”的装置艺术。
她把本应是纯白的茧喷黑,又用红线缠绕“卵”,这些代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卵中藏着的蝴蝶则代表积极、良好的精神和爱情品质。在情人节,几对情侣和夫妻受邀打开卵,放生蝴蝶,挂在树枝上,寓意着人们可以从负面影响中走出,做恋爱中的独立个体。
陈同学的作品集
尽管作品仍显青涩,却能看到陈同学的步步深入。从零基础的爱好者,到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有独立想法和表达方式的创作者。
最终,除了梦校罗德岛的offer,她还拿到Parsons、Pratt和SAIC等其他7所艺术强校的offer。
“有时候,有一些瑕疵的作品集反而更加真实。”Sunny说,“作品集展现的,是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是几年的持续投入,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我们不害怕同学没有基础,只希望帮他们找到并保持这份热情。”
打通就业通道
拒做学校的Cash Cow
在谈论艺术留学时,就业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外滩君也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过不少艺术生的自白:
艺术展和个人创作只能辐射同学圈,身在名校却很难利用教授、学校的资源,交着高昂的学费还要担心“毕业即失业”。
而ACG从不回避就业,甚至从成立之初就考虑到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问题。到如今,生涯规划已经成为ACG辅导学生申请的重要环节。
在Sunny老师看来,艺术留学的就业发展或投资回报,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我们对于艺术专业的就业想象是否充分。
“艺术其实和大多数专业一样,并不只有成为‘专业对口的艺术家’一条路,而是可以和其他技能结合,在艺术相关的岗位工作。”
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可以创建自己的时尚品牌,也可以从事时尚管理、品牌管理、时尚买手等职业。这些工作虽然和服装设计专业不是百分之百匹配,但显然需要时尚的眼光和意识。
一般学生入学ACG后,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课程都属于教学规划课。
一是帮学生规划作品集、背景提升活动、申请等内容的时间线,二是带学生了解他想涉足的领域有哪些匹配的院校和细分专业,未来就业有哪些形式,有哪些适合的公司或岗位等。
另一方面,学生有没有机会了解真实的职场,适应职场的需求。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就业的薪资待遇不理想,很多时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信息差,不了解待遇很好的岗位和方向,所以只能去卷看得见的很小的一块。”
ACG则看准这个痛点,统筹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化的大师课、背景提升活动、大厂实习等机会。把专业学习、作品集准备、实习背提有机结合到一起。
目前,ACG合作的海外学术教授超过300位,不乏来自藤校的教授。
除了常规夏校,被牛津大学纯艺专业录取的Bella,还在ACG定制了1V1海外大师私塾课程,对接到了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的摄影教授,在作品集点评和面试辅导之外,还获得了教授的重磅推荐信。
还有近年的非遗赋新国际创意营,除了启发学生自己的创作,也让大学看到学生关注本土环境和文化的一面,让学生有更立体的形象。黔西南的蜡染、敦煌的壁画、川西的黑陶、西藏的唐卡……都留下过ACG学生的足迹。
更别说ACG导师们还带学生参加各个艺术领域的竞赛、举办个展、参加公益等活动,甚至在国际大奖中成功刷脸。有学生就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短片角入围、动画日入选等荣誉。2010届的Lizzie学姐,更是在大学毕业后,凭借短片《许愿盒》获得奥斯卡的提名。
左:邢同学入围戛纳电影节短片角 右:Fengyi同学入选戛纳电影节动画日
在就业方面,ACG还有一个“产业精英导师计划”,提供了各类大厂的实习机会,还可以提供实习证明和推荐信。
比如和爱马仕的合作,让中学生也有机会去体验时尚行业的实际工作;
热门的AI领域,也有和阿里国际合作的AI交互设计实训营,由部门总监、项目负责人等亲自带教,让学生了解大厂的工作要求,甚至还有求职模拟面试……
ACG X 阿里国际AITIC AI实训营现场
有同学这么评价实习带来的认知提升——“在学校学习时,知识大多局限于专业名词的概念和应用。而工作可以看到从策划到实行的全过程,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各司其职,这些在专业课上学不到,必须通过实习才能体会。”
回到中国学生的申请困境和艺术留学赛道,外滩君印象很深刻的还是Sunny老师的一段话:
艺术领域可能完全不匹配学生之前十几年的学术赛道,但让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最擅长的10%的领域。艺术的呈现也没有标准答案,作品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留学、艺术爬藤,与其说是“上岸捷径”,不如说是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帮助孩子成长、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定位,也更接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来源:外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