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呈现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亲身见闻、不可主观臆断的观点,与现代人们习惯依赖网络获取无法亲身感知信息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写作者思考古今信息获取方式差异背后的本质,权衡亲身实践、实证探究与网络信息依赖的利弊,剖析网络信息时代可能滋生的盲目信从、缺乏深度思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而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无法“目见耳闻”的。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材料分析
材料呈现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亲身见闻、不可主观臆断的观点,与现代人们习惯依赖网络获取无法亲身感知信息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写作者思考古今信息获取方式差异背后的本质,权衡亲身实践、实证探究与网络信息依赖的利弊,剖析网络信息时代可能滋生的盲目信从、缺乏深度思考等问题,结合学习、科研、生活中信息获取与判断实例,给出理性且有深度的见解,探讨如何在网络信息洪流中坚守理性判断、追求真知。
立意角度
网络信息有得,实证精神莫失:着重论述网络信息丰富便捷,能快速拓宽知识视野,但不能因此抛弃亲身实践、实证检验精神。科研工作者借助网络前沿资讯开启研究思路,但实验数据仍需亲自采集分析;学生利用网络课程预习复习,可疑难问题仍要与老师同学探讨、亲手演练解题;旅行者通过网络规划行程,抵达目的地后需亲身体验风土人情,验证信息真实性,如此方能去伪存真,让网络信息为己所用,深化认知。
虚拟信息之潮,理性判断为锚:突出网络信息真假混杂、良莠不齐,需以理性判断为锚,不被虚假误导。面对网络热点新闻,不盲目跟风转发评论,等待官方报道、多元信源核实;投资理财信息,不听信网络广告夸大宣传,咨询专业人士、研究市场规律后抉择;养生保健知识,不轻易尝试网络偏方,查阅医学典籍、咨询医生意见,以理性筛选网络信息,避免陷入信息陷阱,维护自身权益与认知准确性。
亲证为基,网络为翼:强调以亲身实践、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为根基,网络信息为助力,构建完善认知体系。历史学家研究古籍文献同时,利用网络考古成果、历史影像资料拓展研究维度;手工艺人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推广作品、交流创新理念;社会调查者深入实地访谈、发放问卷获取一手数据,再借助网络大数据分析补充,二者结合,突破认知局限,实现知识传承创新、社会现象深度洞察。
写作要点
开篇可用生活场景、热点事件引出网络信息话题,点明与传统认知方式对比;中间部分选取典型人物、时事热点,结合细节用对比论证展现盲目信从网络与理性运用网络信息的差异,穿插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增添文化底蕴;结尾回归生活,呼吁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坚守实证精神,升华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富有现实意义与启迪性。
在信息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我们身处一个与苏轼所处时代截然不同的信息环境。苏轼于《石钟山记》中强调 “那不自见耳闻”,切不可 “臆断其有无”,倡导亲身见闻以探究事物真相;而如今,网络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大多难以 “目见耳闻”,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于这虚实交错的信息迷宫中,我们应以亲证之尺,审慎度量网络信息之度,方能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获取真知。
于科研领域,亲证精神始终是探索未知、推动科学进步的基石,网络信息则是助力科研的强大工具。屠呦呦在探寻青蒿素的历程中,面对疟疾这一棘手难题,并未单纯依赖网络上已有的药物研发资料或他人的理论推测。她亲自深入古籍,从传统中医药典籍里挖掘可能的线索;亲自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中反复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对每一株青蒿样本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亲自深入疟疾疫区,了解患者的实际病症与用药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信息固然能为她提供一些诸如现代医学对疟疾病理的研究成果、全球范围内相关药物研发的动态等资讯,拓宽其研究视野,但核心的突破仍源于亲证。正是凭借亲证之尺,屠呦呦准确度量网络信息的辅助价值,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科研领域如何正确处理亲证与网络信息的关系树立了典范。
文化传承与研究同样需要亲证与网络信息的有机结合。当学者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时,网络上丰富的电子古籍文献、学术数据库资源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迅速查阅海量资料,了解前人研究成果与不同学术观点。然而,仅靠这些网络信息远远不够。如考古学家研究古代遗址,他们必须亲赴考古现场,亲手挖掘文物,亲眼观察遗址地层结构、文物出土状态等细节;历史学家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深入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走访当地民间,搜集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古老习俗等一手资料。以研究敦煌文化为例,学者们不仅要在网络上搜集敦煌壁画、经卷的数字化图像与研究论文,更要亲赴敦煌石窟,感受洞窟内的艺术氛围,观察壁画的色彩、线条、构图以及岁月侵蚀的痕迹,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敦煌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唯有如此,以亲证为基,借网络信息为翼,才能在文化传承与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拓展深度与广度,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网络信息的漩涡中迷失了亲证的方向。在社交网络的热点话题讨论中,许多人仅凭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片面的视频片段,便迅速发表激烈言论,盲目跟风站队,而不去探究事情的真相与全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课程、学习软件,对于知识只是机械地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亲身体验,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这种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亲证的做法,不仅容易导致认知的偏差与错误,还会削弱我们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的能力。
在这个网络信息与亲证精神相互交织的时代,我们应铭记苏轼的告诫,在利用网络信息便捷性的同时,不放弃亲身实践、亲眼观察、亲耳聆听的机会。以亲证之尺,量网络之度,让网络信息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有益补充,而非主宰。如此,方能在信息的海洋中畅游而不迷失,在求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真正实现对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网络信息潮中,重拾亲见耳闻》
苏轼曾于《石钟山记》中留下警世之言:“那不自见耳闻”,断不可 “臆断其有无”,其强调的亲身见闻与实证精神,在如今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愈发显得珍贵而亟待重拾。我们每日沉浸于网络信息的浩瀚海洋,享受着信息便捷获取的同时,却也在悄然失去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 —— 对事物的亲见耳闻与深度感知。
在新闻传播领域,网络的出现让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则新闻事件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各个角落,公众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获取信息。然而,这种便捷性却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今许多新闻报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点击率,往往在未进行充分核实的情况下便匆匆发布。公众接收到的只是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难以了解事件的全貌和背后的真相。例如,某些网络媒体报道一起突发事件时,仅凭现场目击者的几句描述或一段模糊不清的视频,便添油加醋地编写新闻稿件,引发公众的大量关注和热议。而实际上,这些信息可能存在偏差甚至完全错误。相比之下,过去的新闻记者们在报道事件时,更注重深入现场进行实地采访,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耳聆听他们的讲述,亲眼观察事件发生的环境和细节。他们通过亲见耳闻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深入,能够为公众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新闻事件。在网络信息潮中,我们应重拾这种亲见耳闻的新闻报道精神,不被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和片面报道所误导,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新闻信息,积极寻求多渠道的信息来源,还原事件的真相。
在旅游体验方面,网络信息也对传统的旅游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今,人们在规划旅行时,大多会先在网络上搜索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如景点介绍、旅游攻略、酒店预订等。这些网络信息看似丰富全面,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实际上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旅游的本真体验。许多游客在到达景点之前,已经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对景点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游览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按照攻略寻找所谓的 “打卡点”,拍照留念后便匆匆离开,而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景点的独特魅力、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内涵。他们忽略了亲身体验当地美食的制作过程、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互动、漫步在古老街巷中感受历史的沉淀等这些能够让旅行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亲见耳闻环节。例如,一些游客前往古镇旅游,按照网络攻略游览完几个著名景点后,便觉得古镇不过如此,却没有发现隐藏在小巷深处的传统手工作坊、古老的民俗活动以及那些只有当地人才知晓的美丽风景。我们应在网络信息的辅助下,更加注重旅游中的亲见耳闻,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一次深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难忘经历。
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资源日益丰富,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资源选择。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学习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课程和知识。然而,这种网络学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交流、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环节。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课程时,仅仅通过网络观看实验视频,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操作的过程和乐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们可以亲自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这种亲见耳闻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教育中的亲见耳闻环节,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更加高效、深入、全面。
在网络信息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不能让虚拟的网络世界完全取代真实的亲见耳闻体验。我们应在享受网络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拾苏轼所倡导的亲见耳闻精神,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如此方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真正领略世界的精彩与真谛。
第三篇:《亲证为锚,网络为帆》
在当今时代,网络如同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将海量的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便捷性与丰富性令人惊叹。然而,当我们在这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肆意遨游时,苏轼在《石钟山记》中 “那不自见耳闻”,不可 “臆断其有无” 的告诫犹如洪钟大吕,提醒着我们莫要在网络信息的浪潮中迷失方向。正确的姿态应是以亲证为锚,稳稳地扎根于真实的体验与探究之中,以网络为帆,借助其力量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在学术研究的浩瀚海洋里,亲证与网络信息的协同作用尤为关键。以历史研究为例,网络为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共享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数字化馆藏,查阅珍稀古籍、历史文献、考古报告等资料,迅速获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这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加速了学术交流与融合。然而,若仅仅依赖网络信息,研究很可能陷入表面化与片面化的困境。真正严谨的历史学家会以亲证为根本。他们会亲自前往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在残垣断壁间寻觅历史的蛛丝马迹,亲手触摸古老的文物,感受岁月的沧桑变迁;他们会深入民间,搜集流传于口口相传中的历史传说、家族故事、民俗传统等活态资料,从这些亲见耳闻的第一手材料中挖掘出被正史遗漏或忽视的历史细节与社会真相。例如,在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时,学者们不仅要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历史典籍记载、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文,还要沿着丝绸之路的路线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沿线的古老城镇、村落,考察古代驿站、关隘、寺庙等遗址,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家族传承以及与丝绸之路的渊源。通过亲证与网络信息的相互印证、补充,历史学家们才能构建起更加完整、准确、生动的历史图景,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艺术创作领域,亲证与网络信息同样不可或缺。网络为艺术家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艺术殿堂的大门,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欣赏到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了解最新的艺术思潮、创作理念与技巧,与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创作灵感。然而,艺术创作的源泉最终还是来自于生活的亲见耳闻。画家若要描绘出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自然风景,必须亲自走进山川河流,感受四季的变换、光影的交织、色彩的绚烂,聆听风声、水声、鸟鸣声,将这些亲身体验融入到笔触之中;音乐家若要创作触动人心的旋律,需要亲耳聆听民间音乐的原始韵味,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节奏与情感表达,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汲取灵感。例如,著名画家梵高,他深入法国南部的乡村田野,亲见那灿烂的向日葵、闪烁的星空、劳作的农夫,将这些亲见耳闻的景象通过独特的色彩与笔触表现在画布上,其作品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网络时代,艺术家们应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始终坚守亲证精神,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亲证与网络信息关系的问题。网络购物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在网上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比较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不同价格的商品,轻松下单购买。然而,在购买一些重要商品或追求高品质消费体验时,亲证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购买房产时,仅仅通过网络查看房屋图片、户型图、周边环境介绍等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亲自前往实地考察房屋的采光、通风、装修质量、小区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与周边居民交流,了解社区氛围、物业管理水平等信息,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购房决策。又如,在选择餐厅就餐时,网络上的美食推荐和评价可以作为参考,但亲自品尝菜品的口感、风味、食材新鲜度等亲证体验才是判断一家餐厅是否优秀的关键。
亲证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基,它让我们的知识与体验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网络则是拓展我们认知边界的有力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以亲证为锚,网络为帆,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驶向知识与智慧的彼岸,实现对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的认知与理解。
第四章:《于网络信息洪流中,守亲见耳闻之道》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倡导的 “那不自见耳闻”,不可 “臆断其有无” 的理念,在网络信息如洪流般汹涌的当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信息迷宫中前行的道路。如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其中大量信息是我们无法直接 “目见耳闻” 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亲见耳闻之道,便成为我们在网络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获取真知的关键所在。
在科学探索的征程中,亲见耳闻始终是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核心方法,尽管网络信息能够提供一定的辅助与参考。例如,在天文学领域,天文学家们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其他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最新的宇宙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各种天文现象的模拟图像等信息,但他们最为珍视的还是亲自通过天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测。当他们亲自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亲眼目睹星系的演化、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彗星的划过天际等壮丽景象时,所获得的震撼与感悟是网络信息无法给予的。这种亲见耳闻不仅能够让他们发现新的天文现象,为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更能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欲望。以我国的 “天眼” 为例,科学家们通过这一巨大的射电望远镜,亲自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从而有可能发现未知的脉冲星、黑洞等天体,进一步拓展人类对宇宙结构与演化的认识。在网络信息的支持下,亲见耳闻的科学探索方式不断创新与发展,科学家们能够将全球范围内的观测资源与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推动科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舞台上,亲见耳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网络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全球化的今天,网络让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等信息。然而,要真正深入理解一种文化,还需要亲身体验与感受。例如,在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时,网络课程和学习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法知识、词汇发音等基础知识,但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亲自到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生活学习,与当地人交流互动,亲耳聆听他们的日常对话、民间故事、传统歌谣,亲身参与他们的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社交活动等。只有通过这些亲见耳闻的经历,我们才能体会到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微妙变化,感受到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避免对其他文化的片面理解与误解。同样,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使者们通过亲见耳闻将自己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展示给世界。如我国的孔子学院教师们,他们不仅在课堂上通过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传授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更会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武术、剪纸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种亲见耳闻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加生动、有效,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网络信息洪流中迷失了亲见耳闻的方向。许多人在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时,盲目相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和观点,而不去探究事情的真相。比如,一些网络谣言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公众恐慌,就是因为人们缺乏亲见耳闻的求证精神,只是人云亦云。在消费领域,也有不少人过于依赖网络评价和广告宣传,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或亲身体验,结果往往买到不符合自己需求或质量不佳的产品。这种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亲见耳闻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我们个人的认知准确性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在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不能忘记苏轼的教诲,要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始终坚守亲见耳闻之道。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文化交流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积极主动地去亲身体验、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以亲见耳闻为滤网,筛选网络信息中的真伪与优劣,让网络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探索,而不是让其左右我们的判断与决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网络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走出一条通往真知的道路。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